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莫高窟信息!!!!!!!!!!!!

莫高窟信息!!!!!!!!!!!!

莫高窟

莫高窟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俗稱千佛洞。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雕像聞名。始建於先秦十六國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形成了龐大的規模。有洞穴735個,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它是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到了近代,藏經洞被發現,藏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出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敦煌學學科。然而,到了近代,莫高窟被騙被盜,大量文物流失,其寶藏受損嚴重。1961年,莫高窟被中國人民和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它是中國四大石窟之壹,與龍門石窟、雲岡石窟和麥積山石窟齊名。

編輯本段進化概述

莫高窟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裏鳴沙山東麓的懸崖上,在黨泉河前朝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穴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高達五層。它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代《李克讓重修莫高窟碑》記載,366年,秦朝開國前二年,僧人經過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萬佛,遂在巖壁上開鑿第壹窟。此後,禪師法亮等人繼續在此建窟修行,稱為“沙漠石窟”,意為“沙漠中的高處”。後人改稱“莫高窟”,是因為常見“漠”和“莫”。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統治者信奉佛教,修建石窟得到王公貴族的支持,發展很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興盛起來,武則天的洞窟就有壹千多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被吐蕃和歸義軍占領,但雕刻活動並未受到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元代,莫高窟逐漸衰落,僅重修前朝洞窟,鮮有新建築。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修建,逐漸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人們才再次關註。在現代,人們通常稱之為“千佛洞”。

莫高窟從北魏到元代共有735個洞窟,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僧人在此從事宗教活動。有487個洞穴,都有壁畫或雕像。北區共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有壁畫或塑像,其余都是僧人修行、居住和死後安葬的地方,有土炕、竈炕、煙道、龕、臺燈等生活設施。兩區492個洞窟有壁畫和造像,其中壁畫45000平方米,泥塑2415件,唐宋木飛檐5件,蓮花柱、地磚數千件。

編輯這段的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以壁畫為主,造像為輔,集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於壹體的大型石窟寺。其石窟主要有禪宗石窟、中央寶塔石窟、宮殿石窟、中央佛壇石窟、四壁三龕石窟、大象石窟、涅槃石窟等。洞穴的大小變化很大,最大的洞穴16達到268平方米,最小的洞穴37不到壹英尺高。石窟外原有的木神廟,由回廊和棧道相連,但很多已經不存在了。

莫高窟的壁畫繪在洞窟的墻壁、屋頂和神龕上,內容深刻,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變化、神仙、資助人、裝飾圖案等七個主題。此外,還有許多繪畫表現了當時狩獵、農耕、紡織、交通、戰爭、建築、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明麗瑰麗,反映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中國五代以前的畫大多已經失傳。莫高窟的壁畫為研究中國美術史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圖像和圖案。據計算,這些壁畫如果按2米的高度排列,可以排列長達25公裏。

莫高窟所在的懸崖土質松軟,不適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了四尊巨佛是石胎做的以外,其他都是木骨做的。雕像都是佛教的神靈和佛教徒,有單人畫像和集體畫像等多種組合。群像壹般以佛為中心,兩邊站著弟子和菩薩,從3到11不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良塑。這些雕像精美、生動、富有想象力、造詣很高,與壁畫相得益彰。

它是壹個九層樓高的天篷,又名“北象”,在崖洞中間,與崖頂同高,雄偉壯觀。它的木結構是土紅色的,屋檐很高,輪廓錯落有致,屋檐隨風而響。其間有壹尊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繪有石胎和泥塑。是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中國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大上小,平面呈方形。樓外有兩個通道,不僅可以用來觀看附近的大佛,還可以作為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源。這個洞的屋檐在唐文德元年(888)之前就有了,當時是五層。北宋幹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重修,改為四層。1935年再次改建,形成了現在的9層模型。

在莫高窟的壁畫上,美麗的飛天隨處可見——敦煌的城市雕塑也是壹個彈著琵琶的飛天仙女的形象。天妃是侍奉佛陀和因陀羅的神,能歌善舞。墻上,在茫茫宇宙中飛翔,有的捧著荷花的蓓蕾,直沖雲霄;有的從空中俯沖下來,像流星壹樣;有的穿過高樓,就像遊龍壹樣;其他人隨風翻滾,無憂無慮。畫家以其獨特的曲折的長線和和諧的意趣,給人們呈現了壹個美麗空靈的想象世界。

絢爛的色彩,飛揚的線條,在這些西北畫家對理想天國充滿激情和情感的描繪中,我們仿佛感受到了他們在大漠荒原中馳騁馳騁的不竭激情。也許正是這種激情孕育了壁畫中所標榜的想象力吧!

編輯本段風格演變

莫高窟有壁畫和雕刻的石窟492個,大致可分為北朝、隋唐、五代兩宋、西夏、元代四個時期。

北朝共發掘洞穴36個,其中最早的268、272、275號洞穴可能建於北梁。石窟主要有禪宗石窟、中央寶塔石窟和宮殿石窟。彩塑有兩種:圓雕和影雕。壁畫的內容包括佛像、佛教故事、妖怪和守護神。這壹時期的影雕主要是飛天,祭祀菩薩和千佛。起初的圓雕多為壹佛二菩薩組合,後來又增加了兩個弟子。雕像中的人物剛健、端莊、安靜,風格古樸厚重。早期壁畫以大地紅為底色,再塗以綠、白兩色。色調熱烈厚重,線條簡潔渾厚,人物挺拔,具有西域佛教的特點。西魏以後,底色多為白色,色調趨於清雅,風格灑脫,有中原之風。典型的洞穴有249號洞穴、259號洞穴、285號洞穴和428號洞穴。如第243窟北魏佛教牟尼像,端坐直立,身穿印度袈裟,頭頂平圓髻,保留犍陀羅風格。

隋唐時期是莫高窟發展的鼎盛時期,現存洞窟300多處。禪宗石窟和中央寶塔石窟在這壹時期逐漸消失,但同時出現了大量的形式,如宮殿石窟、佛壇石窟、四壁三龕石窟和大象石窟,其中以宮殿石窟的數量最多。雕像都是圓形塑料,造型豐富豐滿,更具原創風格,還有上壹代沒有的高大雕像。群像大多由七九尊雕像組成。隋朝主要有壹佛二弟子二菩薩或四菩薩。唐代主要有壹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部分加二魯。這壹時期的莫高窟壁畫題材豐富,場面恢宏,色彩瑰麗,藝術技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如唐代中期制作的第79窟受威脅的菩薩雕像的風格。裸露上身,半跪姿勢。頭上疊的兩片螺旋發髻,是唐代普通人的發型。面部和四肢肌肉圓潤,粉彩,皮膚白皙,表情隨和溫和。雖然額頭上還有壹顆印度紅痔,但更像生活中的真人。而在159號窟,也是壹尊威武菩薩。壹個是光著身子,斜打壹個結,右手擡起,左手下垂,頭微微向右傾斜,上身稍微向左傾斜,胯部向右突出,既保持了平衡,又顯出了女性的身材。另壹個菩薩全身披掛,內外兩層展示清楚,把身體結構顯露得壹清二楚。衣服褶襇線條流暢,色彩艷麗,配置協調,身材修長,比例恰當,讓人覺得這是兩個“栩栩如生的雕像”,富有生命力。

五代兩宋時期的窯洞有100多個,大部分是前朝的重建和重繪的窯洞,其形制以佛寺和寺廟為主。從晚唐到五代,統治敦煌的張氏家族和曹氏家族都信奉佛教,對莫高窟貢獻良多。因此,這壹階段出現了大量的贊助人肖像,並且內容豐富。雕像和壁畫都沿襲了晚唐的風格,但在後期,它們的形式變得更加公式化,藝術技巧的水平下降。這壹時期的典型石窟為61窟和98窟,其中莫高窟最大的壁畫《五臺山圖61窟圖》高5m,長13.5m,描繪了山西五臺山周圍的山川、寺廟、亭臺樓閣,氣勢磅礴。

莫高窟現存西夏、元代洞窟85個。西夏建有77個窯洞,大部分是前朝的窯洞。洞穴形狀和壁畫雕刻基本上遵循前朝的風格。西夏中期的壹些洞穴中出現了回紇王的形象,可能與回紇有關。西夏晚期,壁畫中出現了藏族密宗內容。元代只有八個洞窟,都是新發掘的,有壹個方形洞窟的形狀,有壹個圓形的祭壇。壁畫和雕塑基本上都與西藏密宗有關。典型的洞穴有3號洞穴、61號洞穴和465號洞穴。

保存佛經的洞穴

1900年,住在莫高窟的道士王為了把壹些廢棄已久的洞窟改造成道觀,進行了壹次大規模的清理。他在為16號洞穴(現編號)清理淤泥時,偶然發現北側隧道墻上有壹扇小門。打開後,出現了壹個方形的洞穴房間(現編號為17號洞穴),時間跨度從4世紀到11世紀(即十六國到十六國)

藏經洞內壁繪有菩提樹、僧尼形象。其中有壹個禪床式的矮壇,上面坐著壹個和尚紅遍,還有壹個石碑,看似未完成。從洞內出土的文獻來看,最新的壹部寫於北宋,沒有西夏文字。因此可以推斷,藏經洞是0世紀莫高窟的僧人為了躲避西夏軍隊而封閉的。

莫高窟的佛經是中國考古史上非常重要的發現。出土文獻多為文字,少數為刻文。其中約有六分之五是用漢語寫的,其他還有古藏文、梵文、齊魯文、粟特文、呵呵、龜茲文等等。文獻內容以佛經為主,此外還有道經、經學、小說、詩歌、史籍、地籍、帳冊、歷法、事跡、書信、劇本等。,很多都是獨壹無二的,獨壹無二的。這些對研究中國和中亞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學價值,並由此形成了壹門以研究藏經和敦煌石窟藝術為主的學科——敦煌學。

損壞情況

莫高窟在元代以後鮮為人知,幾百年來基本保持原貌。然而,藏經洞發現後,立即吸引了許多西方考古學家和探險家。他們以極低的價格從王手中獲得大量珍貴書籍和壁畫,並將其運出中國或流散民間,嚴重破壞了莫高窟和敦煌藝術的完整性

1907年,英國考古學家馬克·奧勒爾·斯坦(marc aurel stein)在第二次中亞考古之旅中,沿著羅布泊以南的古絲綢之路前往敦煌。當他聽說莫高窟發現了藏經洞時,他找到王,表示願意幫助修建道觀,贏得了國王的信任。於是斯坦被允許進入藏經洞挑選文獻。他最後只用了200兩銀子就把24箱筆記本和5箱其他藝術品拿走了。1914年,斯坦因再次來到莫高窟,用500兩銀子從王手中買下570份敦煌文書。這些藏品大部分捐贈給了大英博物館和印度的壹些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現在約有13700件敦煌相關藏品,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博物館。但近年來,它因對中國文物保護不力,甚至被盜而飽受詬病。

1908年,精通漢學的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發現了古代手稿後,立即從迪化趕到敦煌。他在洞中挑選了三個星期,以六百兩銀子為代價,終於獲得了10000多件敦煌文獻,其中大部分後來被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

65438年至0909年,伯希和向北京的壹些學者展示了壹些珍貴的敦煌書籍,立即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他們上書清部,要求甘肅、敦煌地方政府立即查對藏經洞的文件,運回北京。清廷任命甘肅使何為護衛。但是在清點之前,王已經將壹些文物藏了起來,而且很多都在途中丟失了。到北京後,何和他的親戚朋友自己抓了壹些。因此,在1900中發現的5萬多份文件中,只有8757份留在了史靜圖書館,這些文件現在保存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壹些在中國民間流失的敦煌文獻後來被藏家轉賣給日本藏家,也有壹部分歸南京國立中央圖書館所有,但更多的很難找到。王所藏手稿分別於1911和1912年賣給日本探險家吉川光壹郎和醉川立花。1914年,俄羅斯佛教徒奧爾登堡發掘了疏散藏經洞,獲得了壹萬多件文物,現藏於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

近代以來,除了藏經洞文物被瓜分,敦煌壁畫和造像也遭受巨大損失。目前所有唐宋時期的壁畫都已經不在敦煌了。1923年抵達的哈佛大學的佩利奧特和蘭登·沃納先後用膠帶粘貼了大量有價值的壁畫,有時甚至只揭開了壁畫中的壹小塊圖像,嚴重破壞了壁畫的完整性。王還毀壞了的許多壁畫,以開辟壹些洞窟。1922年,莫高窟曾經關押過數百名俄國沙皇士兵,他們在洞穴裏煙霧繚繞,造成了很大的破壞。1940年代,張大千在這裏畫壁畫時,發現有的壁畫有內外兩層,就把外層脫下來看內層。這種做法後來引起了爭議,直到現在仍有爭議。

  • 上一篇:英國皇家海軍艦隊的歷史演變
  • 下一篇:推薦上海值得壹去的博物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