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統《陶淵明傳》譯文:
陶淵明,字元亮。有人說名潛,字淵明。(據《祭程氏妹文》等,可知陶淵明在晉時本名淵明,字元亮。入南朝宋後才更名潛,而以淵明為字。)他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晉國的大司馬。
陶淵明自少時便有很高的誌趣,而且博學多才,文章寫得很好。且才華出眾,鋒芒畢露。為人散淡不群,任真自得。曾經著《五柳先生傳》以自解。當時看過的人都認為是他的真實寫照。
為了孝順老人照顧家庭但又家中貧困,不得不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因為不能忍受官吏的職責約束,不久就自己解職回家了。江州刺史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上任。辛勤勞作,種田自給。
餓得又瘦又病。江州刺史檀道濟去看望他,陶淵明已經因為饑餓而僵臥幾日了。檀道濟勸他說:“我聽說賢人處世,天下如果無道,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就歸隱山林;有道則出仕壹展抱負。
當今妳生活在壹個文明的有道之世,怎麽能讓自己如此窮困潦倒?”陶淵明回答:“我怎麽敢奢望成為賢人,只不過是誌向達不到啊。”檀道濟於是留給他米飯肉食,淵明卻揮手拒絕。
以後陶淵明做過鎮軍和建威參軍,曾經對自己的親友說:“我願意暫時去彈奏那弦歌,為將來隱居生活做準備,好嗎?”當局者聽說後,就讓他去做彭澤令。
不想讓家事拖累,就送壹服役的人給兒子以助其壹臂之力,家書中說:“妳生活的費用,自己都很困難,現在送妳這個勞力,可以幫助妳解決生活的困境。他也是別人的兒子,要善待他。”
公家的田地全叫下屬種秫(shu,可制酒),說:“我只要常常能醉於酒就知足了。”家人堅持要求種秔(jing晚稻),淵明就種了二頃五十畝的秫,種了五十畝的秔。
到了年末,會郡派遣督郵來視察,縣吏請示陶淵明說:“應該穿禮服去迎接督郵”。淵明長嘆說:“我怎麽能為了五鬥米的俸祿而去向鄉裏小兒折腰!”
當日立即解官辭職,作《歸去來兮辭》,歸隱田園。帝上征召他做著作郎,他也不肯就職。?江州刺史王弘非常想認識他,壹直苦於沒有機會。
陶淵明曾經去廬山遊玩,王弘叫淵明的朋友龐通之準備了酒具,在中途村落中邀請陶淵明。淵明的腳有病,使壹個門生和二小僮擡著竹轎。截住以後,淵明很高興,就壹起飲酒。過了壹會,王弘來了,淵明也沒有反感。
顏延之(公元384——456年,字延年,當時著名文人,與謝靈運齊名。陶淵明逝世後,顏延之曾作《陶徵士誄》,當時為江州刺史)先前為劉柳後軍功曹,在潯陽的時候就與淵明交誼深厚。
後來他做了始安郡的太守,經過潯陽的時候,每天都去找陶淵明痛飲,而每次都非喝得酩酊大醉不可。王弘壹心想邀請顏延之酣飲,卻沒有機會。
顏延之臨走的時候,給淵明留下兩萬文錢補貼家用,淵明卻派人全送去酒家,以為日常酒資。淵明曾經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出遊門外,在屋外的菊叢中小坐沈吟。
過了壹會,不知不覺手中滿是菊花,正好王弘派人送酒來,索性便在菊叢中暢飲,直到醺醺微醉方歸。陶淵明不懂音律,但是卻收藏了壹張無弦琴,每次喝酒喝得盡興,就撫弄無弦琴以抒己懷,遣興而已。
凡是來拜訪的人,不分貴賤,往往設酒***飲。陶淵明如果先醉了,就對客人說:“我醉了想小憩,妳可以先回去了。”其待人接物竟是如此真我坦率。
郡將曾經去看他,正巧遇上新酒嬢熟,陶淵明取下頭上的紮的葛巾漉酒,漉完了以後,仍舊戴在頭上。當時周續之隱入廬山,侍奉方丈慧遠;彭城的劉遺民也遁跡匡山,陶淵明又不接受朝廷的徴命,人們稱他們為“潯陽三隱”。
後來刺史檀韶苦苦請求,才請周續之出山,與學士祖企、謝景夷三人同在城北講《周禮》,並且加以讎校。所住的公寓,離馬廄很近。所以淵明寫詩去,說:“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
陶淵明的妻子翟氏,也能安於勤苦的清貧生活,和陶淵明誌趣相投。陶淵明認為自己從曾祖父陶侃時已是晉朝宰輔,恥於屈身為後來的劉宋王朝做官。
自宋高祖(即宋武帝劉裕,南朝宋的建立者)王業漸隆,愈加不肯出仕。元嘉四年,正要回復朝廷的徴命,結果突然去世了。時年六十三歲。
死後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送此謚號,是由於陶淵明有“寬樂令終”和“好廉克己”的品德。
原文:
陶淵明,字元亮;或雲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
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潛也何敢望賢,誌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後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不以家累自隨,送壹力給其子,書曰:“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公田悉令吏種秫,曰:“吾常得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
歲終,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徵著作郎,不就。
江州刺史王弘欲識之,不能致也。淵明嘗往廬山,弘命淵明故人龐通之齎酒具,於半道栗裏之間邀之。淵明有腳疾,使壹門生、二兒舁籃輿;既至,欣然便***飲酌。
俄頃弘至,亦無忤也。先是顏延之為劉柳後軍功曹,在潯陽與淵明情款,後為始安郡,經過潯陽,日造淵明飲焉。每往必酣飲至醉。弘欲邀延之坐,彌日不得。
顏延之臨去,留二萬錢與淵明,淵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嘗九月九日出宅邊菊叢中坐,久之,滿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歸。淵明不解音律,而蓄無弦琴壹張,每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
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淵明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將嘗候之,值其釀熱,取頭上葛巾漉酒,漉畢,還復著之。
時周續之入廬山,事釋慧遠;彭城劉遺民亦遁跡匡山,淵明又不應徵命,謂之“潯陽三隱”。後刺史檀韶苦請續之出州,與學士祖企、謝景夷三人***在城北講《禮》,加以讎校。所住公廨,近於馬隊。
是故淵明示其詩雲:“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與其同誌。
自以曾祖晉世宰輔,恥復屈身後代,自宋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元嘉四年,將復徵命,會卒,時年六十三。世號“靖節先生”。
擴展資料:
陶淵明生平簡介
1、青少年時期(28歲以前)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壹類的官。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
他自述:“自余為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
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誌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
而另壹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2、學仕時期(29-41歲)
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閑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誌意多所恥”。
最後壹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裏小人”辭官歸田。
3、歸田時期(42-63歲)?
陶淵明歸田之後,即在家鄉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並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親自撰寫《五柳先生傳》這壹著名的文章,用以明誌。
這使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在壹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
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饑”,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誌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