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紀念幣收藏 - 藏獒這部書寫的是真事嗎還是小說

藏獒這部書寫的是真事嗎還是小說

部分是有作者的真實體驗的

楊誌軍聊天實錄:藏獒是大公無私的動物

新書: 《極品穿越商》 《狼王》 《混在倚天之》 《絕世修真》 《虛無神劫》 《神魔戰國》

楊誌軍:《狼圖騰》倡導滿足私欲,《藏獒》倡導舍己為人、大公無私。網友:我不知道藏獒什麽樣子?主持人術術:我向大家介紹壹下,在新浪網讀書頻道《藏獒》的連載上面,有馬俊仁教練養的藏獒的照片,有壹只叫“特號”的藏獒,楊老師您看到了“特號”的照片嗎?楊誌軍:看到了。主持人術術:是不是特別好品種的藏獒?楊誌軍:特別好。主持人術術:我們怎麽判斷藏獒是品種特別好?楊誌軍:這個應該由馬俊仁先生來評價。我雖然養過藏獒,但不是特別專業,我覺得壹個是體型,壹個是氣質。藏獒有很多品種,體形大了就好了,但也不是絕對的,有些是形狀特別好,體形也可以稍微小壹點。比如說尾巴,尾巴應該是卷起來的,腿是粗的,爪子不應該是並起來的,應該是分的。有些眼睛是到吊的,有些可以是圓的。藏獒裏面有雪獒,黑獒,灰獒,還有壹個錦獒,這個是非常缺少的。現在判斷起來也得專家來評判,據中國藏獒俱樂部他們宣布,中國現在純種的藏獒只有300多只。主持人術術:在中國只有300多只?楊誌軍:是。還是他們經過了極大的努力之後培育成功的,現在即使在青藏高原也非常稀少了,藏獒也是我們國家的國寶,也是亟待保護的物種。主持人術術:您自己現在養嗎?楊誌軍:現在我不養了,沒有條件。主持人術術:太大了?楊誌軍:對,在都市裏面大型犬受限制,總不能每天拉著藏獒在大街上轉。主持人術術:它的樣子長的真的很恐怖,如果妳不是它的主人,還是覺得它挺恐怖的。楊誌軍:藏獒的樣子很恐怖,壹般來說妳只要不侵犯他的領地,不侵犯他的主人和他看護的財產,它壹般是不會發出進攻的。主持人術術:我記得您在書裏講過壹個故事,您家裏有壹只藏獒,沒待多長時間就送走了,但是14年後您回去,它看到您,發現了您是它14年前的主人,藏獒的記憶力特別強?楊誌軍:它通過嗅覺來記住妳的特點的。主持人術術:它能記住這麽多年?楊誌軍:它能記住他的主人,他的嗅覺不僅靈敏,而且準確。它的記憶裏面是妳的味道,14年前是我壹個兒童,14年以後我已經長大了,它不可能記住相貌,但是可以記住味道。主持人術術:您都和藏獒有過什麽接觸?楊誌軍:我養過藏獒,我在青海生活了40年,我經常去草原,草原必須去牧家肯定要和藏獒打交道的。過去藏獒在草原比較多,尤其在三江源地區,現在藏獒稀少了。我們那時候幾乎天天和藏獒打交道,陌生的藏獒和熟悉的藏獒都打交道,藏獒對我來說它首先不是壹種可怕的動物,它跟我非常親熱。即使是壹個陌生的藏獒它也不會傷害妳,藏獒有判斷力,妳是好人它不會傷害它。主持人術術:它有判斷力?楊誌軍:妳想草原上的盜馬賊很多,它抓住壹次就記住了,像我們這種人身上味道很正常,不會有什麽。但是有壹點壹定要記住,妳去賬篷裏面做客可以,但是絕對不能拿出東西,拿出東西它就不饒妳了。主持人術術:除了您說的14年後藏獒還認識妳,還有沒有什麽其他的故事可以跟我們分享?楊誌軍:我曾經在牧區呆過,我父親也在牧區待過,也養過藏獒。我後來碰到那只藏獒肯定是我父親養的藏獒,對我非常親熱,它肯定是根據我身上遺傳的氣息來和我親熱的。我和它比較陌生的,但是它壹見我就很親熱,等我走的時候,感覺就不對,我壹進汽車它就撲著汽車咬。主持人術術:您說它把牙齒都咬出血了?楊誌軍:對。主持人術術:您是不是和很多只藏獒打交道?楊誌軍:對。我曾經見過壹只藏獒,我去采訪唐古拉大雪的時候,這個藏獒把主人13歲的孩子從雪裏面刁出來了。孩子很大了,它不能刁著跑,它用嘴撕著這個孩子的衣服,托到賬篷裏面,賬篷已經塌了。它又往公路上面托,那時候很冷,它就趴在孩子身上給他暖熱,最後孩子救活了,藏獒已經趴在地上起不來了。主持人術術:真的很感人,我們說藏獒兇是因為沒有跟它接觸過。現在網上大家的討論也非常熱烈。網友:我們希望聽聽馬指導的發言。主持人術術:馬指導現在還在路上,大家耐心的等待壹會,我們和楊老師繼續交流。各位網友馬教練已經到了。網友:想聽聽馬教練沙啞的聲音。網友:大家鼓掌,我們歡迎馬指導。主持人術術:您先跟網友打聲招呼。大家等待多時了。馬俊仁:先跟網友打聲招呼,由於北京的路不太熟,所以遲到了。主持人術術:我們今天的話題,聊的是藏獒,楊老師寫《藏獒》這本書,您看了嗎?馬俊仁:看了。主持人術術:您對他這種描寫有什麽看法?馬俊仁:我是壹個藏獒愛好者,楊老師寫的藏獒這本書,給我個人感覺藏獒是咱們中國的壹個民族文化的象征,我個人也認為它是中國男子漢的象征。那麽換句話說,從過去講它是我們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它出生在青藏高原,是牧民的壹個忠實衛士。而現在在黨的政策和各方面,全國愛好者大家的努力之下,藏獒又多起來。之前我們面臨著藏獒快要滅絕,我們把它引進平原,不是說它走向世界,但它已經走下高原,到人民群眾中做人民群眾的衛士,它是壹個忠良的角色。主持人術術:因為楊老師剛才跟網友們介紹了很多關於藏獒的品質,它的忠誠,它的遵守規則,講道德品質。您作為壹個養藏獒的專家,您是怎麽看的?我給網友們補充壹句,馬俊仁教練是中國藏獒俱樂部的主席,馬老師跟大家講壹下,您是怎麽認為藏獒的品質的?馬俊仁:我過去大家都知道,我出生在遼寧深山裏面,大黑山腳下,那時候我家裏也養了壹只狗,就是壹般的土狗,後來等我參加工作,做教練之後,壹邊由於我工作研究仿生學的關系,再壹個跟狗有壹定的感情,寵物狗、獅子狗、京巴,包括壹些大型狗,牧羊犬都養過。86年我出國到了歐洲之後,在法國生物園後面的公園裏面見過壹種藏獒,是牧羊犬 在壹起談的時候,就談到藏獒就是妳們中國的藏獒。我當時感覺很尷尬,中國人不知道中國自己的藏獒。他說藏獒是中國的,但由於中國人扒狗皮吃狗肉,藏獒已經被殺得很少了,在中國已經滅絕了。這種狀況下,世界上只剩百十余條。1986年,我當教練的時候,為了好玩,我也收藏壹些古物,像唐朝的古鏡、小銀壺什麽的。後來聽說我們中國的藏獒世界上只剩百十余條了,幹脆我就開始收藏藏獒了。從那時候開始收藏藏獒,從接觸牧民到牧區,壹直到藏獒的養殖,感覺藏獒太有它的風格與性格了。我壹開始接近蒙古包的時候,小蒙古包不大,也沒有鎖。旁邊有羊群、牛群,也不丟,狼也不吃。他們告訴我說,不是不吃,它們有壹個保安,那年頭不叫保安,叫保鏢,那就是藏獒。後來他們講了很多藏獒保護人們財產,立功,捍衛人群的故事。壹個藏獒能戰5只狼,敢於跟豹、虎鬥。大家都知道,任何壹種犬,包括所有人在內,身體各個部位受傷之後,都要躲閃,世界上唯壹壹個不躲閃的,不畏懼強暴的就是藏獒。獵人帶著獵狗或者是各種狗打獵的時候,這個獵狗壹般在人前面幾十米,獵狗發現老虎的時候,它急速跑到主人後面去,它害怕了,鬥不過。可這個時候只有藏獒要見到老虎之後,它就奮不顧身地不怕犧牲自己,玩命跟老虎拼搏,直至最後打不過老虎,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捍衛主人。作為壹個中國人應該有壹個藏獒的這個素質,有這個品質。所以過去我看到有壹些書,包括小說寫到人應該像狼。我覺得就像有壹些古典文學裏有奸臣與忠臣的區分,藏獒是忠臣,狼是奸臣,中國應該多壹點藏獒。換句話說就是嶽飛和秦檜的關系,假如中國多這麽多忠良,我們的中國就更富強,多那麽多小人,吃別人的肉,喝別人的血,挖社會主義墻角的時候,這個大廈很高,老有人挖墻角,這個墻就倒了。主持人術術:看來馬老師對藏獒的品質感觸很多,我打斷壹下,有很多網友的問題都很著急,來問壹下楊老師。網友:楊老師,我覺得《藏獒》在寫作的方法上和《狼圖騰》有很多地方是很類似的,那麽您對這種相似做什麽樣的壹個解釋呢?楊誌軍:是這樣的,寫狼寫了很多打鬥的場面,寫藏獒也要寫打鬥的場面,否則就無法體現這種動物的特征。別人寫了打鬥,妳也寫了打鬥,他們感覺是壹樣的。其實是不壹樣,妳寫戰爭,我也寫戰爭,這個東西是壹樣的,但是仔細分析壹下是不壹樣的。狼戰是利己的,藏獒的爭是為別人而戰,是壹個道義的問題,在描寫細節上也不壹樣。主持人術術:我也看到了寫藏獒和藏獒之間的鏖戰,捍衛不同的主人,場面特別的壯觀。我腦子裏面總是出現影視的畫面,兩群強壯的動物壹起打鬥。因為《狼圖騰》裏也有這樣的場面,狼和狼之間的打鬥,所以可能很多網友會聯系到,把兩本書聯系起來,您是覺得寫動物是寫這種場面是不可避免的?楊誌軍:對,不可避免。主持人術術:因為您剛才自己也坦言說,您自己確實看過《狼圖騰》,您自己認為它對您有沒有影響?楊誌軍:有刺激。尤其是由此產生壹些狼文化對我刺激很大。主持人術術:您認為這兩部書,既然有人認為它們寫作方法是相同的,妳覺得這種相同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地方在哪裏?楊誌軍:這個是倡導的精神不壹樣,《狼圖騰》倡導是壹種征服,壹種滿足欲望,滿足私欲這種狀態。藏獒它倡導的是壹種舍己為人這種大公無私的東西。我剛才也講了壹個,比如藏獒有壹個特點,它從來不吃掉它看護的羊群和牛群,就是在大雪災中,所有的牛群和羊群凍死了,但是它也快死了,它也不吃壹口,什麽叫忠於職守,這就是忠於職守。這就是狼和藏獒的區別。再壹個我覺得《狼圖騰》的寫作比較理性,它是比較從歷史的角度去關註這個問題。而我恰恰相反,喜歡從現實的角度去出發,思考問題,這恐怕是不同的。還有壹個不同,在形象上,《狼圖騰》的狼最終之所以能演變成狼文化,也就是他寫的對狼的概念有壹種比較確切的,比較深刻的這種分析。但是我的《藏獒》完全是個性化的,藝術化的形象,壹個和壹個不壹樣,所以這種東西在文學上,我覺得文學的形象和文學的可讀性上好壹些。主持人術術:我看這本書和很多朋友想到的不壹樣,我想起另外壹部小說,《塵埃落定》。《藏獒》跟《狼圖騰》有很多不同,《狼圖騰》有很多理性分析的作品,《藏獒》是講了壹個很傳奇的故事的作品。更像《塵埃落定》裏面寫的是藏區人民生活的經歷,歷史的變遷。楊誌軍:應該說是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說同樣是以藏族生活為背景的,為載體。以高原的自然風光為背景的,同樣涉及到藏傳佛教,當地的風土人情,從文化上肯定有相同的地方。

  • 上一篇:衣服的保養
  • 下一篇:蒲松齡科舉中的書生故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