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侯店毛筆,鼻煙壺
衡水的宮廷金魚,就是由北京“金魚徐”第十代傳人徐立才先生培育的中國金魚。
壹、中國“金魚”的由來和變異
金魚是中國的國寶,它的祖先是野生鯽魚。
明?崇禎刻本《本草綱自》中推論金魚的祖先道:“晉恒沖遊廬山,見湖中有赤鱗魚,即此也”。這也是現存資料中發現“紅色魚”的最早時間,距今約有1700年歷史。李時珍還記載了金魚的品種有鯉、鯽、鰍等,“鰍”最難得,“金鯽”最耐久活,自宋始有畜者,今則處處人家養玩矣。” 宋朝時的金魚主要就是具有金橙色的普通鯽魚。“金鯽”是對金魚最初的稱呼。那時的人對鯽魚的鮮亮色彩充滿了神秘感,宋開寶年間(西元968年),吳越國第三任秀州(嘉興)刺史丁延贊,在嘉興城外壹個池中發現金鯽魚,這個池因而被改為放生池,池中除金鯽外,還有其他魚鱉, 都被禁止捕捉。宋朝以來,大部分金鯽被輸送到達官貴族的小池塘中餵養,飼魚行業也應運而生。南宋愛國將領嶽飛之孫嶽珂(西元1214年)所著《桯史》中記載饒為有趣:“今中都有豢魚者,能變魚以金色,鯽為上, 鯉次之。貴遊多鑿石為池,置之牖間,以供玩。問其術,秘不肯言。或雲以市洿渠之小紅蟲飼凡魚百日皆然。初白如銀,次漸黃,久則金矣。未暇驗其信否也。又別有雪質而墨章的若漆,曰玳瑁魚,文采尤可觀。”(那時的金魚有鯉、有鯽,而人們為什麽認定金魚的祖先是鯽魚不是鯉魚呢?現代科學研究對此作了證明,日本的生物學家石原等曾用金魚和鯽魚的血清作沈澱反應試驗,證明金魚和鯽魚是同種, 我國的陳楨教授也指出鯽魚和金魚 屬同壹學名。) 戴埴《鼠璞》(西元1241年)及(西元1274年)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都記載了專門飼賣金魚的行業——魚兒活行,以及用城市汙水坑中的小紅蟲蝦蟣餵養金魚的情況。魚兒活行重視挑選異樣金魚,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人工選種和保種。但是宋時金鯽的野性還大,而旦畜池養魚也不是壹般人家所能負擔得,金鯽的變異很緩慢。
金魚的巨大變異和形成的優良品種,主要是生活條件的改變和人工選種***同作用的結果。西元968年出現“金鯽”的名稱 , 這說明鯽魚最初只是發生顏色變異,由灰色變成了金紅色,令人們開始註意和飼養。到西元1214年,出現了兩個品種:白色、花斑,此時還只是顏色的變化。到了西元1276年後,用木盆、陶土瓦盆養魚趨於普及,金魚的活動空間變小,遊動緩慢,飼料完全 依靠人工供給,這些為它的形體器官發生較大變化創造了條件。到1547年金魚不僅盆養或缸養, 而且限於靠近水面40-50 厘米處。水溫的調節、餌料的供給、汙物的清除、新鮮水的更換等等, 都依賴養魚人的技術,這種生活條件的巨大改變,促使金魚在生理、發育、形態上發生巨大的變化。例如狹長的體形變成圓短的蛋形,堅犟的單尾鰭變成軟、長、有傾斜面的雙尾。背鰭有的殘缺,有的乾脆沒有了。形象上與祖先差異很大,金魚在名稱上脫離了鯽字,被叫做五色魚、文魚、朱砂魚、火魚,最後統稱為金魚了。到1643年,金魚已變異出了雙尾、五花、雙臀、長鰭、短身等品種。西元1848年至1925年,開始了有意識的人工選種、育種,記載金魚雜交遺傳及飼養方法的著作大量出現,金魚從眼睛、頭、鱗、鰓、鰭、體形等各部都發生多種變異, 如由小黑眼變異出凸眼、望天眼、水泡眼、朱砂眼等。這時期出現了墨龍睛、獅頭、鵝頭、望天眼、水泡眼、絨球、翻鰓、藍、紫珍珠鱗等優良品種。從1163年到1925年金魚***變異出了19 個品種, 雙尾、雙臀、短身、長鰭成為這19 種金魚***同的變異過程和形態特徵。金魚的遺傳因數不穩定,每次產卵孵化的小魚中,除與親本相同者外,會出現很多形狀差異很明顯的“異族”。至今, 穩定的金魚品種大約有162種,分為兩大類:龍種、蛋種。龍種是指有背鰭、眼球突出眼眶外,大尾鰭壹類的魚,如龍眼。蛋種是指無背鰭、體呈鴨蛋圓形、尾鰭小的品種,如虎頭、水泡眼、絨球、望天眼、水泡眼等。如果從進化史角度對金魚分類,還應再加入草種和文種。草種主要特徵是身形狹長、扁尖頭、小眼睛、單尾鰭, 是金魚的近祖。文種是指形體兩頭尖、嘴尖、小 眼、有背鰭和長有4尾大尾鰭的金魚,是革種的後代。我國金魚飼養分南北兩大派,壹是杭州金魚, 壹是北京金魚。杭州是金魚的發源地,北京對金魚品種有了進壹步育新。
二、“金魚徐”史話
金魚徐家祖籍山東寧津縣,先祖主要幹的是挑擔子走街串巷鋦盆鋦碗這壹行,後來迷上了養“小紅魚”,幾經失敗,終於成功,並且積累了不少經驗,逐漸形成了規模,於是邊鋦盆鋦碗,邊賣小金魚,後來乾脆幹起了養魚的營生。以後舉家遷到濟南府,養魚的手藝也在濟南地界出了名。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巡遊回京,壹天由兩個太監陪著在禦花園散心,他踱到放生池邊,看著水中遊弋的十幾條紅魚,皺起了眉頭,問身旁的梁太監:“朕南巡之時,曾於濟南見到過紅魚,體美色艷,惹人喜愛,何不遣來!”皇上之言,正中梁太監下懷,他立馬跪地啟奏:“回萬歲爺話, 奴才有壹姨親姓徐,是濟南府養魚第壹好手,萬歲爺若喜歡,奴才去把他傳來,專為萬歲爺養宮魚,伺候皇上。”乾隆皇帝道:“妳速速辦來”。於是, 濟南府養金魚的徐家老少卷起鋪蓋,進了北京城。徐家進京,將大本營紮在了前門外“金銀池”東岸的“牟家井”(今天壇公園北門西北壹裏許)。當時,“金銀池”坑塘多、泉眼多,水質好,經整理挖掘形成大大小小近百個魚坑、 魚塘來飼養金魚,“金銀池”也自然而然叫成了“金魚池”。徐家先祖進宮後,拿出絕活,把金魚養得條條膘肥體大,艷麗多姿,乾隆皇帝龍心大悅,連稱:“國之寶也,真不愧是養魚的高手,那就封妳徐家為金魚徐吧”。從此,京城裏有了“金魚徐”這壹禦賜稱號。
自徐立才曾祖徐文元以上的祖輩都在宮內養魚,徐立才的大祖父徐國真和三祖父徐國興都曾輪流在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三以後挑著本家培育的上等金魚品種去交宮魚,到宮內再由徐家人管理和飼養。每次交宮魚都會得到皇帝的賞踢。所交的宮魚壹是品種新鮮,二是個頭大,壹般都在壹尺左右,三是份量沈,多是七八兩, 以紅頭繩串系金魚背鰭,但不能損壞。宮內養魚的容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鎮官窯燒制的大瓷盆,後來是柏木制成的大木海(木盆),直徑5尺,高40公分, 以紅色或綠色漆塗面,有三道黃色流金的鐵箍。另外,有特制的十六套和大八套灰泥瓦盆。徐文元和這壹代的徐文福、徐文奎、徐文海等每年寒露以後在皇宮禦花園放生池撈魚選種進魚洞子 (溫室)過冬,生活倒也安穩。“金魚池”邊的徐家迅速繁盛起來,人口近百,又居住集中,人稱“徐壹窩”,與附近因住處類似莊園大戶被稱為“牟壹寨”的牟家和因居住分散,被稱為“張壹片”的張家成為“金魚池”東岸的三大養魚世家。宣統退位以後,徐家不再繳“宮魚”,也吃不上“ 皇糧”了。為了生計,徐家哥們分了家,分別開設魚場,有徐立才的叔伯大祖父徐國棟開的“泉海魚場”,叔伯三祖父徐國興家開設的“永興魚場”,徐立才的大祖父徐國真、祖父徐國森、三祖父徐國瑞則繼承了其父徐文元開辦的“來順魚場”。由於時局動湯,養金魚這壹行很不景氣, 家道日漸破落。徐立才的父親徐世英兄弟8個,壹邊經營自家的小魚場,壹邊幹雜活,勉犟維持生計,身為大哥的徐世英夏天養魚、冬天拉冰,什麽雜活都幹。他每天清晨到北京南苑航空公司當腳行,挑壹二百斤的東西,下午到戲院當茶房、賣票,晚上散戲後又到金魚池姚家冰橋拉冰,壹年到頭辛辛苦苦。1947年10月的壹天,徐家魚場突然來了兩個國民黨傷病員看魚,看著看著就動手亂撈,攥得魚在手裏亂動, 徐立才的母親看在眼裏,疼在心上,跑過去搶下金魚放回魚缸,與國民黨傷病員爭論起來,遭到國民黨兵的拳打,他們隨即又拿起磚頭要砸魚缸,被人們好說歹說勸走,第二天兩個傷兵叫來了五六個幫手,拿著鞭子,拐杖,進門便要砸魚場,恰巧徐世英剛進家門, 急忙上前拉住評理, 壹名姓張的軍官認出徐世英是北京大柵欄同樂戲院的茶房,而他又常去白看戲,多少給了徐家點面子,徐家魚場才免遭壹場劫難。生活的瑉辛,並沒有阻擋住徐家飼養金魚的傳統,“金魚徐”十輩子養魚沒有發財的,但為什麽這門手藝沒有斷檔呢? 徐世英老人說:“祖宗傳下來的行當多窮多難也得維護著, 丟了對不起先人。再說,侍弄這麽好看的玩意兒, 心裏頭舒坦高興。沒有它,心裏沒著沒落,丟了魂似的坐不住哇……”。到北京解放時,徐家還供著兩條扁擔,壹條是老祖先挑挑子鋦盆鋦碗的扁擔,壹條是乾隆皇帝禦賜扁擔,另外還保存著“金魚徐”扁,以及朝服、朝靴、腰牌等,在文化大革命中被付之壹炬。現今只保存著壹塊著壹塊“來順魚房”金扁,長約壹米,寬60公分,厚8公分。
解放後,“金魚徐”的養魚技術得到政府重視。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印建交不久,印度政府贈送我國大象以示友好,1955年,印度總理尼赫魯60大壽,周恩來總理代表我國政府贈送象徵“鹿鶴同春”和“和平、友好”的仙鶴、梅花鹿、金魚做為回禮。當時年僅二十幾歲的徐金生( 徐立才的叔叔),擔起護送百尾名貴金魚的重任,飛機抵達新德裏時,尼赫魯總理親臨接禮,傳為壹時佳話。徐立才的父親徐世英在1954年曾為蘇聯、波蘭、捷克、日本大使館當過“魚把式”。1958年任北京紫竹院公園金魚場把式,1971年搬到北京天壇公園金魚場任場長,1985年退休後任北京市觀賞魚養殖場場長(北京南宛),侍候了壹輩子金魚。1990年,徐世英老人在衡水去世
衡水金魚
徐世英老人生前曾說“徐家和衡水是有緣的,‘徐’與‘衡’二字都是雙立人起筆,‘衡’ 字中間又是個‘魚’字,‘衡水’二字有魚有水,是塊養金魚的寶地”。雖是生活戲言,但是到衡水來順金魚養殖場看看那壹尾尾於碧波池中雍容閑雅、流光溢彩、紅色如金、白色如銀集夭地之靈秀俊逸的“金鱗仙子”“水中牡丹”,方才感嘆此話不假。
徐立才20多歲時,趕上了“文化大革命”, 被“下放”到衡水黑龍港流域的偏僻農村。即使是在這種“政治掛帥”的年月, 他仍省吃儉用,攢錢買有關養魚的書籍,精心研瀆,在緊張勞作之餘,偷偷飼養金魚。1982年,徐立才受衡水園林處聘請,建起了中華公園金魚養殖場,歷經磨難的“金魚徐”家又有了壹方用武之地,揚眉吐氣的徐立才正式操起了祖業。
金魚雖小,養殖頗難。從金魚的選擇、培育,雌雄產卵照顧,魚卵發育孵化到幼魚的護理, 都需要十分細致的技術。僅種魚的選擇就有八句口決“健康無病,身粗而勻。尾大而正,睛齊而稱。體正而圓,口圍而闊。生長良好,體無外傷。水中遊動,穩裏平正。身材花紋, 肥壯豐美。背鰭尾鰭,無殘無跡。基因穩定,方可入格。”壹個好的金魚品種經過培育出來,鞏固變異,保證遺傳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徐立才的父親曾利用僅有的壹條“鵝頭紅”與兩尾雄性“齊腮紅”雜交,經過5年時間成功培育出標準的“鵝頭紅”,二十世紀80年代初在紐約中國宮廷金魚展覽會上,“鵝頭紅”品種以1200美元被搶購壹空。徐立才在大量承接祖傳技藝基礎上廣納優種,大膽創新,不僅用“紅龍睛球”與“紅頭龍睛”雜交育出了“紅頭龍睛球”,用“紅白花蛋球”和“五龍睛”雜交育出了“五花龍蛋球”,還用“紅白花龍睛”與“紅頭龍睛”雜交育出了魚身上有12塊紅的“十二紅龍睛”,使失傳400多年的“十二紅龍睛”重現於世。他根據“公出頭,母出尾”規律,利用“紅龍睛球”與“黑牡丹”雜交育出了“墨袍赤球”,被金魚界稱為稀世絕品。1986年10 月,在深圳市蛇口海上世界遊樂中心舉辦的中國花卉展上,肚皮雪白,頭呈黑色魚體兩側兩根深藍色缐條直向後尾的標準“喜鵲花龍種球”得到港商交口稱贊,稱其“世界稀有”。1999年,徐立才攜帶“王字虎頭、赤球紫綢袍、鵝頭紅、紅獅子頭、鶴頂紅、鼓眼獅子頭、紅蝴蝶尾、紫獅子頭”等25個品種近百尾名貴金魚參加了昆明世博會,為絡繹不絕的參觀團講解了大量金魚養殖知識,在展現衡水培育金魚的精湛技藝的同時,使人壹睹“金魚徐” 樸實厚道的人格風采。幾十年來,徐立才先後培育和挽救了10餘種絕品金魚,如“紅頭望天、虎頭水泡眼、瑪瑙眼、白王冠”等,他培育的“紫獅頭、赤球紫羅袍和王字珍珠、紅頭鼓眼帽子” 分別被中國花卉協會、上海市花卉協會評為二等獎和三等獎。
金魚場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如今遷至衡水市人民企園西側的來順金魚養殖場,水面已達800 平方米,年生產十幾萬尾金魚,品種達64個,其中較為名貴的有“鶴頂紅、王字虎頭、朱砂眼水泡、喜鵲花龍睛球、十二紅龍睛、桔瓣獅子頭、赤兔虎頭”等。衡水宮廷金魚源源不斷被銷往印尼、新加坡、泰國、美國及我國港、澳地區,象徵和平、友誼、美好的金魚,成為加犟我國和世界各國友好往來的金鱗大使。李先念、王任重、林麗韞、劉瀾濤、芮杏文等國家領導人和外國遊客來衡水金魚養殖場參觀都給予了高度贊譽,1989年4月6日,李先念主席到魚場參觀後,握著徐立才的雙手,親切誇他“為衡水爭光”。1998年4月20日,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民盟名譽主席、著名經濟學家費孝通為魚場揮筆題詞“國寶謹珍育,傳世賴後人”。
在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琴棋書畫四大雅好和花鳥蟲魚四大雅趣充實滋潤了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今天的衡水宮廷金魚以古文明那種深蘊於中、源於自然的大氣、睿智、雍容閑雅和美好精妙,讓我們在極大豐富的物質文明享受中體會到精神文明的博大厚重。願神態嫵媚、風韻嬌柔的金魚在衡水這塊寶地生長得更加絢麗飄逸;願衡水的金魚事業不斷光大,為人類精神文化遺產再添華章。
侯店制筆業始於明朝永樂二年,盛於清代。相傳,清光緒年間,侯店有個叫李文魁 的制筆藝人在北京城開筆莊侯店毛筆,因毛筆制作精良,被壹個愛好書法的太監看中。有壹 次,他在光緒皇帝面前推薦李文魁的毛筆,光緒壹用果然不錯,便封之為“宮廷禦筆”,隨之名聲大振,京城的文人、仕宦爭相購買李文魁的“侯店毛筆”,筆莊也日益興旺。從此,侯店獨具壹格的制筆工藝便世代流傳下來
侯店毛筆,亦稱之為“侯筆”,古稱象筆。始於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朝被奉為禦用,衡水因此被稱為“毛筆聖地”、“北國筆鄉”。侯店毛筆品種多達二百七十多種,筆長桿硬,剛柔相濟,含墨飽滿而不滴,行筆流暢而不滯。主要產於“衡水毛筆之鄉”桃城區候店村。侯店毛筆筆尖選取黃狼尾、香狐尾、南山羊毛、羊須、白馬毛、牛耳毛等各種動物毫毛為原料,筆桿采用毛竹、紫竹、斑竹、湘妃竹、鳳眼竹等材料,筆桿上嵌裝牙、骨、角、竹、硬木等多種樣式口頂。生產工藝精細,樣式新穎、造型美觀。尤其配上紅木、黃楊木和象牙等材料,精心雕刻鑲嵌的二龍戲珠、龍鳳呈祥、雙鳳展翅、鳳凰戲牡丹以及古裝人物、山水花木等圖案的高檔筆桿,更似錦上添花,成為壹件件既有實用價值,而又精致高雅的工藝美術品。深受國內外書法愛好者的喜愛和贊賞。
制筆工藝分水盆、零活、幹作、刻字、色裝等三百多道手工操作工序。整個流程全部執行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使產品質量穩定可靠。侯店毛筆中“風雲”、“水月”、“小狼毫”等多種毛筆被天津口岸定為“信得過的免檢產品”。 侯店毛筆暢銷日本、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達三百多萬支
鼻煙壺的起源
吸鼻煙的習俗,源自煙草發明者印第安人。意大利人大約在14世紀選用上好的煙葉、摻入薄荷、冰片等藥材碾成粉,密封入窖陳化,經數年而生產商業化的鼻煙。
漢人吸聞鼻煙始於明代。明末鼻煙進口甚少,僅廣東壹地有人吸聞。康熙開放海禁,西方傳教士攜帶大量的鼻煙和盛裝鼻煙的玻璃瓶。吸鼻煙漸成風尚。西方諸國相率進貢鼻煙和玻璃制的鼻煙瓶,先是葡萄牙,接著是英、法等國。乾隆皇帝常以鼻煙賜賞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習,漸漸地吸鼻煙成為社會時尚。
鼻煙壺是專門盛裝鼻煙用的,為了便於攜帶,壹般大小如壹包香煙。從存世遺物中,順治程榮章造的銅雕雲龍鼻煙壺二十余件鼻煙壺,是最早的鼻煙壺。康熙對西方工藝品情有獨鐘,他吸納了壹批通曉玻璃煙壺制作和畫琺瑯的西方人,於紫禁城內制作鼻煙壺。鼻煙壺藝術在乾隆壹朝達到極盛。玩賞收藏鼻煙壺成風,盛入鼻煙的用途漸至其次。中國傳統藝術的全部技藝:繪畫、書法、燒瓷、施釉、碾玉、冶犀、刻牙、雕竹、剔漆、套料、蕩匏、鑲金銀、嵌螺鈿、貼黃等等都用在了鼻煙壺上。乾隆時鼻煙壺成了鬥富顯示身份的東西。
鼻煙壺的傳說
內畫的形成有壹段有趣的傳說,乾隆末年,壹位地方上的小官吏進京辦事,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徑得到辦理。由於 朝廷官員辦事效率低,也沒有進行賄賂,盡管等了很長時間,但他的事仍壹拖再拖。地方小官吏錢糧耗盡,無奈的寄宿 在京城的壹所寺廟裏,他嗜好鼻煙成癖,當玻璃鼻煙壺中的鼻煙用盡時,他便用煙簽去掏挖壺壁上粘有的鼻煙,在內壁上形成許多的劃痕,這個鼻煙壺讓壹個有心機和尚看見,這和尚通過實驗,用竹簽烤彎削出尖頭,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煙壺的內壁上畫上圖畫,這種奇特的畫就誕生了。
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壹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蟈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就象宣紙壹樣,內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壹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並茂藝術精品。
鼻煙壺是如何制作的?
鼻煙壺是壹種傳統工藝品,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內畫鼻煙壺出現於嘉慶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制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內繪制而成的。最初的內畫鼻煙壺是內壁沒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壺,因為內壁光滑,不易附著墨和顏色,只能畫壹些簡單的畫面和圖案,比如:蟈蟈白菜、龍、鳳和簡筆的山水、人物等,後來,藝人們用鐵砂和金剛砂加水在鼻煙壺的內面來回的搖磨,這樣使鼻煙壺的內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細膩而不光滑,容易附著墨色,效果就象宣紙壹樣,內畫鼻煙壺後來出現了壹些比較精細的作品,再後來發展為詩書畫並茂藝術精品。
衡水壹壺齋工藝品有限公司(原衡水市特種工藝廠)是“冀派”內畫鼻煙壺的發祥地。1972年創建.
鼻煙傳入中國後,中國人先是利用傳統藥瓶盛放鼻煙,在此基礎上利用了多種材質和制作工藝來完善鼻煙的盛具。他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種口小腹大的瓶子存放鼻煙更有好處,能夠保證鼻煙在長期使用也不變質,並且攜帶方便,樣式具有中國傳統的美感,因此受到鼻煙煙民們的喜愛。 在中國的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吸聞鼻煙甚是風行。以皇帝為首的封建貴族,奢靡至極,他們使用的鼻煙壺往往搜集名貴的材料,技藝精湛的工匠為他們設計、制造的。在國際上有的收藏家認為,鼻煙壺是集中國工藝美術之大成的袖珍藝術。
鼻煙壺從材質上分為:
金屬 玉石 有機物 陶瓷 料器 內畫
簡介: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數年以至數十年而成。吸聞此煙,對解除疲勞起著壹定的作用。它起源於美洲印地安,後被歐洲到美洲探險的旅行家發現,帶回歐洲,很快流行壹時。當時法國宮廷裏上至國王、王子、公主,下至仆從,都竟相吸聞鼻煙,把此舉當成壹種時髦。拿破侖壹世也是壹個嗜喜鼻煙愛好者 ,據記載他每月耗費鼻煙達7磅多。
衡水老白幹
衡水特制老白幹是河北地方名酒之壹,居全省清香型白酒之首。
衡水老白幹酒的釀造歷史源遠流長。據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漢代,正式定名於明代。衡水酒的釀造生產1900年基本上沒有間斷。
衡水老白幹酒傳統的釀造工藝世代流傳。衡水老白幹酒以優質高梁為原料,純小麥曲為糖化發酵劑,采用傳統的老五甑工藝和兩排清工藝,地缸發酵,精心釀制而成。她以其獨特的生產工藝造就了芳香秀雅、醇厚豐柔、甘冽爽凈、回味悠長的典型風格。今天的衡水老白幹人在秉承傳統釀造工藝的同時,不斷研究探索與完善,確立了壹套完整的工藝,使產品質量日臻穩定,從而使衡水老白幹酒以其典型風格與濃香、醬香、清香型等白酒***立於中華酒林。
衡水老白幹自古享有盛名。明代、衡水酒有“隔墻三家醉,開壇十裏香”之譽。據傳,明嘉慶年間建造衡水木橋時,城內有家“德源湧”酒店,很有名望,建橋工匠常到此聚飲,飲後贊曰:“真潔,好幹!”後取名:“老白幹”。所謂“老”,是指歷史悠久;“白”,是指酒質清澈;“幹”,是指酒度高,達67度。其味“聞著清香,入口甜香,飲後余香”。民國23年(1934)參加過巴拿馬物賽會,民國37年(1948)在匈牙利展出,1952年曾作為祖國的名特產之壹,當作慰問品送到朝鮮戰場。
滏陽河
滏陽河發源於邯鄲峰峰礦區滏山南麓,故名滏陽河,流經邯鄲、邢臺、衡水,在滄州地區的獻縣與滹沱河匯流後稱子牙河。全長402公裏,是壹條防洪、灌溉、排澇、航運等綜合利用的骨幹河道。
很早以前,沿河的航運和灌溉事業就有所發展,歷史上滏陽河曾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往來船只很多。清朝末年,寧晉縣十字河還設有船捐局和貨棧飯店等,商旅雲集。直到五十年代中期仍有貨船往返,沿河還可澆地五十壹萬畝。七十年代以來,由於上遊工農業生產大量用水,河水減少,除汛期外經常斷流,航運已被陸路交通所代替.
滏陽河過去由於河道上大下小且有彎曲,過水能力與來水量很不適應,每到汛期渲泄不及,洪水經常泛濫成災。建國後進行了多次治理,沿河修建了橋梁、攔河閘、涵洞,開挖了向留壘河的分洪道,減輕了洪水對下遊的壓力。現在滏陽河的總過水能力較前增加了許多,遇六三年型的洪水可以安全通過,基本解除了滏陽河的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