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民俗學家說,臘八起源於古代祭祀神靈、祈求豐收的習俗。由於其主題與春節相近,時間又臨近,所以有“是臘八後的年”之說。
民俗學學者指出,在中國古代,人們把給神和祖先的冬祭稱為“達拉”,冬祭的日子稱為“拉日”。“拉日”的具體時間已經改了好幾次。南北朝時期,每年臘月初八逐漸確定為“臘日”。如6世紀成書的《荊楚年譜》中就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的記載。
民俗學者還介紹,除了祭祀,傳統臘八民俗中的祛病辟邪習俗也與春節辭舊迎新的主題不謀而合。例如,《李周》中就有關於臘八舉行“大儺”儀式的記載。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上述儀式逐漸世俗化,演變為“打夜”、“跳竈王”等民俗,在部分地區保留至今。
此外,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臘八的傳播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據學者考證,漢代以後,隨著佛教的傳入,人們逐漸將臘八粥視為佛祖釋迦牟尼的“開悟成佛日”,甚至有些地方將臘八粥稱為“佛粥”。其中粳米、紅豆、大棗、紫米、核桃仁等食材象征十八羅漢。
學者認為,臘八節在民間的流行與中國儒釋道的傳統價值觀不無關系,也反映了民眾期盼家庭團聚、幸福平安的樸素願望,與春節的主題不謀而合。
民俗學者表示,如今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節日氣氛相對淡化,但隨著春節的臨近,大多數家庭都在臘八後開始準備過年。在民間也有“臘八粥,喝幾天,就二十三裏”的說法。臘月二十三的小年壹過,就徹底進入了“春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