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十五西方習俗:
中秋節期間,燒紙是最突出的民間信仰。相傳死者紙是冥界的錢,人們燒紙是為了給死去的祖先和親人送錢。平時上墳燒紙,都要留幾份,燒在十字路口,為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壹些施舍,讓他們不會再搶祖宗。
燒香放鞭炮。7月14日或15日的每晚,在門外燒香放鞭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祭祀土地,在七月半,人們仍然崇拜土地和莊稼。把祭品撒到田野裏。燒紙後用剪成塊的五色紙包裹在莊稼的穗上。傳說秋天可以避開冰雹,獲得豐收。同時,有些地方還要去後土廟祭祀。定襄縣民俗門口掛麻和谷。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在家門口燒香祈福稻子豐收,地上擺香。這叫“種稻”(插秧),插得越多越好,象征著秋天水稻豐收。
吃鴨子,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為鴨子在水裏遊,取其河燈祈福之意。還有壹種說法是“鴨”就是“壓力”的意思,諧音。吃鴨是為了壓抑“靈魂”,有點牽強,因為“鴨”和“壓力”在很多地方是不壹樣的。東莞人通常吃蓮藕煲鴨。
擴展數據:
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中秋節。然而,“中秋節”是中國道教的名稱。夏歷七月十五日,佛教稱之為“笠原節”,民間稱之為“鬼節”。當然,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笠原節和民間的鬼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這三個節日也有共同的祭祀祖先、崇尚忠誠的文化內涵。
中秋節的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祭亡、燒紙錠、祭地等。它的出現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的祖先崇拜和相關節日。七月是吉祥月、孝順月,七月半是人們在初秋慶祝豐收、回報大地的節日。有些莊稼已經成熟,所以人們應該按照法律祭拜他們的祖先,並用新米和其他祭品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這個節日是緬懷先人的傳統文化節日,其文化核心是尊祖、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