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辟初期,由於明治政府的政策,武士的社會地位大大下降。隨著薪水的逐漸減少,武士的經濟保障也被削弱。這些都導致了士紳對明治政府的不滿,武裝反抗此起彼伏。維新功臣西鄉隆盛於1877年以鹿兒島縣為中心發動西南戰爭,成為最後壹次也是最大壹次針對士紳的戰役。戰敗後,殘存的士紳轉入地下,與板垣征四郎領導的“建立民選議院運動”結合,通過發展“自由與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形成政治對立。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出版,成為亞洲第壹部成文憲法。1890,日本國會(帝國國會)正式開始運作。
至於社會文化的變遷,則與留學海外的知識分子(伊藤博文、小田崇信、新渡戶稻造等)有關。)吸收和引進西方的文化和法律法規進入日本,引進了很多現代的東西,逐漸形成了“文明化”的趨勢,對傳統保守的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不僅在物質需求和生活習慣上發生了西化的變化,而且隨著教育制度和社會組織的廣泛推行,還出現了思想觀念現代化的傾向(如守時、衛生、西方禮儀);文藝影響不小(尤其是現代文學和歐式建築)。
另壹方面,明治政府雖然改革決心很大,但總體上更註重促進國家富強的結果,留下了諸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來自諸侯地區的權貴長期控制國家事務,形成強大的“諸侯政治”體系,土地兼並嚴重,新興財閥壟斷市場經濟等。這些負面問題與未來發生和積累的壹些棘手的社會問題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