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福澤諭吉出版了壹本被稱為“明治聖經”的重要著作——《勸導》,吹響了日本向現代社會進軍的號角。在這本書裏,福澤諭吉用壹句通俗的話指出:“上天不生上面的人,也不生下面的人”,“人人生而平等,不分貴賤”。他敦促中國人多讀書,接觸新事物,學習對社會真正有用的知識。他認為壹個國家文明的成功取決於每個人學習和充實自己力量的決心。他主張拓寬我們的視野,比較東西方的東西,信其可信,疑其可疑,取其可取,舍其所得,得其真。《勸學篇》提出傳統觀念,宣揚功利主義和進取精神。福澤諭吉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幕府,認為是亞洲專制主義和日本德川時代阻礙了個人身心的獨立。因為“國家權力集中於王室”,“民不專於國事”,“公民地位不被尊重”,“信仰宗教的權利”,“學習學習的權利”;然後告訴那些地位卑微的人,要想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就要立誌向西方學習,樹立文明精神,把不切實際的學習視為次要,投身於貼近世界的實踐學習。他認為,只要掌握這樣的知識,增長見識,“個人可以獨立,壹個人可以獨立,國家也可以獨立。”福澤諭吉呼籲人們打破傳統的“鄙視金錢的習俗”,因為“追求利潤就是爭取理性”。這對日本積極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理論和制度起到了有益的作用。這本書壹出版,人們爭相購買閱讀,銷量達到70多萬冊,在日本啟蒙運動中影響很大。
上一篇:鍋碗瓢盆有什麽特別的嗎?下一篇:管家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