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38,抗日戰爭壹周年即將到來。在過去的壹年裏,每壹個遭受戰爭災難、為民族生存而奮鬥的中國人都在渴望戰爭的勝利。然而,戰爭會如何發展?是持久戰還是速戰速決?戰爭能打贏嗎?怎麽贏?這些問題在很多人中間沒有得到解決,特別是當時流行的“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錯誤論調,造成了人們的思想混亂。國民黨內有些領導人壹直有亡國思想,認為“中國的武器不如人民的,戰爭必敗”,“再戰必死”。抗戰路線的壹邊倒和國民黨當局奉行的消極防禦戰略方針所導致的戰爭失敗,也使國內壹些人感到悲觀。國民黨另壹部分人鼓吹“速勝論”,幻想依靠外援迅速結束戰爭。此外,這兩種論調在* * *產黨內部和人民群眾中也產生了壹定的影響。有的人心存僥幸,輕敵,夢想速戰速決;有些人對抗戰缺乏信心,悲觀消極。因此。為了聲討亡國論,消滅速勝論,從理論上武裝全黨全國人民,堅持持久戰,樹立勝利信念,毛澤東根據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和抗日戰爭的實際,於5月1938日發表了這壹重要軍事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