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超他還特別熱衷於向人們講述蟋蟀盆的由來和歷史。據他介紹,蟋蟀盆的制作和使用始於南宋,盛於元明。蟋蟀盆分南北兩派。北盆以天津為代表,南盆則是以蘇州陸慕鎮的余窯、禦窯和廟前窯所制為代表。元代時,蟋蟀盆作為貢品專供皇室使用,極少傳至民間。陸慕蟋蟀盆作為南盆的代表,至今在收藏界廣受好評和歡迎。
曹超原相城區陸慕人,9歲時跟隨父親學習制作蟋蟀盆,至今已有30多個年頭。“最初是迫於生計而去學它,後來因為喜歡而去鉆研它。”曹超回憶,小時候村子裏做蟋蟀盆的人家很多,自己家就是其中之壹。那時候壹個蟋蟀盆才賣幾元、幾十元,父親就是靠著這個手藝,養活了壹大家子人。
小時候父母忙不過來,曹超就主動去“打下手”。慢慢地,在大人的指點下,他學會了制作各類盆胚。“父親算是我的啟蒙老師,受他影響,我對蟋蟀盆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曹超說,為了把蟋蟀盆做得更好看,更有藝術性,後來,他去到了鹽城市工業學院主攻設計、繪畫,這也為其後來的藝術之路奠定了專業基礎。
正是懷揣著對蟋蟀盆制作的滿腔熱情,畢業後,曹超去南窯蟋蟀盆工藝所從事蟋蟀盆工作,並拜師蟋蟀南盆傑出名家蘇曉紅門下,歷經三年苦心學習,成為了行業中的“後起之秀”。2012年,他被評為蘇州市相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陸慕蟋蟀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作品頻頻獲獎,甚至登上國際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