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所處的時代,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面臨生死存亡嚴重威脅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戰後簽訂的中日《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19世紀末70年代,日本侵犯臺灣,後勒索中國白銀50萬兩作為撤兵條件,此後日本開始侵華計劃。
在當時的中國,是被壹般人視為“把靈魂賣給洋鬼子”的下賤勾當,1898年,18歲的魯迅,懷揣著慈母多方設法籌借的8塊銀元,離開家鄉進了南京水師學堂,後來又改入南京路礦學堂。
擴展資料:
魯迅作品的時代視角對學生的寫作視角的啟發仍然具有重要的當下意義。魯迅作為壹位偉大的作家,他的作品處處展現出他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始終保持著壹個凝視、省思的視角。同時,他自我解剖,洞察社會,能看到自己與他人與時代的差異和錯位。
因此,魯迅作品不僅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當下的時代,看到自我和他人與時代的壹致性,也能學會從而更深刻地感知和把握時代,這樣學生寫作的思想內涵才會出新,才會見真正的創新創造力,展現出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