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信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去波蘭留學,止於1966年傅雷夫婦自殺。12年的幾百封信,貫穿了傅聰從留學、玩得好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反映了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的交往以及傅雷家庭命運的起伏。傅雷和他的妻子非常細心。他們兒子的信件被妥善收集,重點內容被分類復制成冊。
擴展數據寫入背景:
傅雷的信在“文化大革命”中丟失了,當時傅家所有的家當都被抄了,的信也未能幸免。十多年後的壹天,上海音樂學院發現了傅雷的壹些遺物,包括壹本用黑紙包著的練習冊,名為《康格書信節選》。1986,傅聰得知此事後,堅決拒絕發表這些信件,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思想和文字太不成熟,無法和年輕時的父親相比。
所以之前版本的《傅雷家書》往往只是傅雷的壹段獨白。我們只能想象或猜測傅聰如何回應他的父親,這是壹個很大的遺憾。
在信中,傅氏家族探討了音樂藝術和文學創作的深度和高度。傅雷緩解了傅聰在藝術道路上的情感問題:“妳說矛盾和快樂總是有的,但我相信,沒有矛盾,藝術家是不會進步、進化、不會深入的。”(1955)還興奮地交流著自己剛剛看的劇和電影。“常香玉的天籟之音那麽好聽,音域又廣,演技和文筆都不錯。
這些家書,因為時代悲劇中傅磊壹家命運的變化,更顯得悲涼而富有感染力。傅雷在給兒子的最後壹封信中,心情沈重地說:“人生有許多困難。我們必須不斷改造自己,與壹切傳統的、資本主義的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感情和習俗作鬥爭。我們必須拋棄壹切人生觀和舊的社會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