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前稱之為“銀餅”、“銀笏”,宋金時期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這時“元寶”壹詞含有“元朝之寶”的意思。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錠盛行。我們今天所見元寶尤以明清居多。?
現在大都以明代銀錠作為中國銀錠的代表造型。電影電視裏出現的銀元寶,都是在此基礎上藝術加工出來的。已知明代最大銀錠重500兩。大錠上都鑄印有鑄造地名、重量及工匠姓名等,小錠上有時還鑄印有年號。明代銀錠傳世和出土的很多。?
清代的銀錠器形種類最繁多。各地區都有自己的代表器形。大體上有元寶形、圓形、長方形、砝碼形、腰形、牌坊形等。又分為4種:壹種是寶銀,呈馬蹄形,重50兩;第二種是中錠,多為錘形,重約10兩,又稱小元寶;第三種是小錁或錁子,形為饅頭狀,重壹二兩,也叫小錠;第四種是不足壹兩的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稱謂。?
?銀錠鑄成後,由公估局鑒定並用墨筆批明重量和成色。明清銀錠的成色壹般在95-98之間,外表具有銀的特殊光澤和溫潤。因澆鑄時範中殘留有氣體的原因,銀錠底部都有不規則的氣體空洞,俗稱蜂窩。蜂窩是鑒定真偽和成色的重要參考條件。蜂窩較深、洞圓潤光亮、神氣足、有彩色光澤者,成色必好。如果蜂窩中灰黑壹片,銀錠則很有可能是低色或贗品。銀表面容易氧化,所以常有壹層黑色和灰白色的氧化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