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元豐四年,他的朋友馬正卿向當地官員求情,分了壹些土地給蘇軾耕種,以解饑寒。元豐五年蘇軾的詩裏,寫的是房子被淹,最後壹頓飯沒吃。我在想,這個時候,蘇軾有什麽財力去收藏幾百年的文物,在瓷器上加上自己的名字?
如果不是作者故意拿這套茶具開玩笑,或者是不小心安排錯了時間,那只有壹種可能:妙玉的收藏是人為造假,是制作人缺乏歷史知識,不夠細心。但這樣壹個可憐的贗品,卻被妙玉珍藏起來,拿出來招待壹個博學的寶釵。這妙玉是不是太大了出醜了?
妙玉用雨雪泡茶。她承認,“我只吃過壹次。”那麽,黛玉沒吃過,為什麽分不清雨雪就奇怪了呢?但妙玉毫不客氣地說:“妳就是這樣的人,但妳是個俗人。”誰會對特邀嘉賓說這麽假的話?
這壹段描寫其實是在表現妙玉的“太高讓人嫉妒,太幹凈太可疑。”所以她誇口說“妳家裏可能找不到這麽俗的器皿”,這不是市場價格的比較,而是指普通的雨雪水,從梅花上采集下來,放入花壇,埋在地下後,被賦予了更高的價值。就像同樣的夜明珠,無論是普通人收藏的,還是慈禧口中所含的,價值都大不相同。
推而廣之,妙玉用來招待賈母等人的“成窯”“官窯”,其市場價就不必深究了。把它當成壹種渲染,甚至是壹種諷刺或者嘲諷,或者更符合作者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