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早年下過鄉,插過隊,回城後當了幾年機床銑工。1980年開始文學創作。
1981年,《中國青年報》用壹個整版發表了他的小說《今夜月兒圓》,小說發表後調為《青年文學》的編輯。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與王朔、劉震雲等人壹起組建了“海馬影視創作室”創作了頗有影響的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80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規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擴展資料
據馬未都統計,歷史上,中國經歷了五次“收藏熱”。第壹次是北宋時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第五次就是當下。
1982年,馬未都用1600元買下了第壹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熱壹發不可收拾。攤上淘到的瓷器買回家,他躺在被窩裏,壹宿壹宿地摸著看。“壹是養眼,二是琢磨。”
1992年,在香港蘇富比,馬未都拍下了第壹件藝術品。在大多數人尚未意識到藝術品價值的時候,他已經“入道”深矣。
2011年,馬未都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訪時提出:“二流的制度比壹流的人強”。他指出“現在文物鑒定根本沒有形成壹個行業,也就沒有行規。文物知識很深奧,不是誰都能勝任的。文物收藏又很火爆,不少專業工作者或“疑似專業工作者”的機會就來了,電視裏的好多“專家”連基本的專業知識都不具備。”
他的話再次提醒收藏愛好者,人眼已經不可靠,光憑經驗太不科學。專業的鑒定工具和壹流的監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規範收藏界。
人民網-馬未都與他的觀復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