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真的像導遊說的那樣,就是古代的臉盆嗎?但是洗的有大有小,小的可能有手掌那麽大。怎麽洗臉?
壹種是盛水洗筆的容器,也就是俗稱的“洗筆”。它們大多呈扁圓形,形狀像大碗或淺碗。是筆、墨、紙、硯之外非常常見的學習工具。桌子上自然不能太大。
(圖片來自官網,鶴壁星陶瓷藝術館)
另壹種“洗”在現代生活中並不常見。多為圓形、寬口、折疊、寬唇、直腹、平底或圓底,形似淺盆。基本都是陳列在博物館或者美術館裏供人觀賞。這是古代用來洗手的器具。
換句話說,這第二種“洗”可能就是導遊說的“古臉盆”。
(圖片來自官網,鶴壁星陶瓷藝術館)
其實再深究壹下,“洗”最早應該是古代人洗手的專用器皿,也就是“臉盆”,而不是“臉盆”。
在先秦時期,洗手是壹件很講究的事情,有壹個專有名詞叫“水洗”。“窩姐”期間至少需要兩個人伺候。壹個人拿著銅卡慢慢澆水,另壹個人拿著銅墊圈接水。“沃傑人”把手伸到銅卡和銅墊圈之間去洗,很有儀式感。當然不是壹般人能享受的。
()
到了漢代,洗手的儀式已經簡化,普通人使用的木洗、陶洗也相繼出現。據說瓷器“洗”出現在三國時期。今天,“洗”已經作為壹件洗漱用品離開了我們,今天的“洗”更多的是作為壹件藝術品出現,裝點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