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棟·方碩的神作:“南方有壹種野獸,叫咬鐵。”
熊貓的祖先是最初的熊貓。熊貓的學名其實是“熊貓”,意思是“像貓壹樣的熊”,也就是說“本質上和熊相似,但外表和貓相似。”
其他名稱:花貓、花熊、花熊、竹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阿曲、杜冬嘎、知壹、浣熊、豹、獸、食鐵、熊貓、浣熊、白熊、黑白貓。
大熊貓的現代名字(也就是中國流行的中文名字)原名熊貓或大熊貓,意思是它的臉像貓壹樣胖乎乎的,但全身像熊。
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文是用直書寫的,從右往左讀,但改成了橫書,從左往右。1939在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書名是橫書,著名的熊貓。當時遊客習慣從右向左看直書,誤以為是熊貓。
擴展數據:
大約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晚期,地球上已經有了大熊貓的足跡。當時的大熊貓是現在大熊貓的祖先。它們的身體只有現在大熊貓的壹半,被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命名為“原始大熊貓”。
最初的熊貓是由壹種類似熊的動物進化而來的。它看起來像壹只胖狐貍,主要吃肉。它生活在雲南元謀和祿豐地區的熱帶森林邊緣。
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4000多年前,黃帝率領自己的部落在漢泉(今河南省涿鹿縣)打敗炎帝及其部落。獲勝的秘密在於他們使用了馴養的老虎、豹子、熊和熊貓。
在3000多年前的《史記》《詩經》中,也明確記載了貉子皮是皇帝的寶物。當時人們認為昝是虎豹之類的可怕猛獸,希望勇士也像昝壹樣勇猛,甚至軍隊用昝、昝的旗幟來震懾軍界。
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對大熊貓的描述很神秘,甚至認為大熊貓牙齒鋒利,能啃銅、鐵,稱之為“食鐵獸”。
百度百科-大熊貓
人民網-透過歷史看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