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民登記;戶籍;兵役登記;婚姻登記;錄取和就業;辦理公證業務;去邊境管理區;辦理申請出境手續;參與訴訟活動;申請機動車船駕駛證和行駛證,不是機動車牌證;申請個體營業執照;辦理個人信用事務;參加社會保險,接受社會救濟;辦理乘坐民航飛機的手續;辦理入住酒店的登記手續;提取匯款和郵件;寄售物品;處理其他事務。
2.居民身份證是用來證明持有人身份的法律文件,多由各國或地區政府發給公民。並且作為每個人的重要身份證明文件。
二、證書規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84年4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沒有身份證件,需要戶口本和介紹信證明身份。1984年4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公安部工作人員開始研究相關技術和具體實施辦法。經過自主開發和借鑒國外經驗,第壹代居民身份證的形式確定為聚酯薄膜單頁卡。從1984到1991,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開始試行身份證制度。居住在北京的中國歌劇女高音歌唱家單秀榮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壹個獲得第壹代身份證的中國居民。
2、1985年9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2次會議批準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身份證條例》,規定凡年滿十六周歲,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居住的中國公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人民武裝警察和依法正在服刑的人員除外)。從此,公安部開始統壹印制,公安機關開始負責第壹代居民身份證的發放和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制度開始實施。
3.截至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制作和發放居民身份證165438+4億張,持有居民身份證9.6億人。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證件發放範圍不全、制作技術落後、證件容易偽造、執法人員查驗居民身份證法律缺位等問題也隨之出現。為了應對這些問題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的制定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證的研發工作已經開始。
三、首次申領(申領)居民身份證:
1.年滿16周歲的公民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時,攜帶戶口簿到當地派出所或辦證中心辦理。
未滿16周歲的公民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時,應當攜帶戶口簿,由監護人陪同申領。監護人壹般需要提供身份證明(如果公民和監護人不在同壹個戶口本或者監護人不是戶主,還需要提供監護證明,比如出生證明),並當場與未滿16周歲的公民合影,保證未滿16周歲公民身份的準確性。由於現場需要采集人像和指紋信息,不允許監護人16周歲以下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必須監護人和本人同時在場才能申領。
2.在戶籍所在地的戶籍窗口打印“人口信息核對單”,核對人口信息。
3、人口信息無誤後,受理窗口采集人像、指紋,直接打印《居民身份證申領登記表》。
4.申請人或者監護人應當在居民身份證登記表上簽字,並領取居民身份證領取證。
5.收到領證通知後,本人持《居民身份證領取證》到指定地點領取。申請人急需使用居民身份證的,可以自願申請郵寄證明。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身份證法
第十三條公民從事相關活動,需要證明身份的,有權使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不得拒絕。
有關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取的居民身份證記載的公民個人信息保密。
第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壹的,公民應當出示身份證證明身份:
(壹)常住戶口登記事項發生變化的;
(二)兵役登記;
(三)婚姻登記、收養登記;
(四)辦理出境手續;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證證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未依照本法規定取得居民身份證的公民,在從事前款規定的有關活動時,可以使用符合國家規定的其他證明手段證明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