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辛亥革命前後促成“結束帝國,建立中華民國”的幾件大事。急!

辛亥革命前後促成“結束帝國,建立中華民國”的幾件大事。急!

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先生親自頒發了壹份“正義證書”,作為對鄭毓芝先生在永春的忠誠的獎勵。

“華僑是革命之母”是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對華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所作貢獻的褒獎。永春縣仙甲鎮東裏村村口有壹塊“敬壹”石碑,見證了南洋華僑支援辛亥革命的歷史。

從永春縣城開車到秀山鎮,再爬盤山公路,10多公裏,東裏的村民淳樸勤勞種田。這時可以看到村口的牌坊裏有壹個華僑亭。亭旁立著壹塊獨特的石碑,呈長方形,上方略呈拱形。由於山區的苔蘚,整個石碑表面在古拙看起來很古老。石碑頂上刻著兩面交叉的旗幟,這是辛亥革命的軍旗。它的孫中山先生的影子雕像被雕刻。雕像的四個角上刻著“國父孫文”的字樣。在孫中山先生的雕像下,刻著三個漢字。碑文(原文無標點)上寫著:“鄭宇是指”建國之初,他傳道授業解惑,不遺余力,被授予優秀的國徽,萬古流芳。臨時總統孫文。民國元年三月初壹。碑邊四周有雕刻,左右兩端有枝,上端有雲,下端有花。紀念碑底座由三層石塊砌成,是壹座“婉約”的紀念碑,見證了壹段鮮為人知的福建華僑參加辛亥革命的歷史。

辛亥革命時期(1911),大批永春籍華僑、留學生對清廷的腐敗無能義憤填膺。為了振興中華,他們尋求民族自救,為支持民主革命貢獻力量。據統計,跟隨孫中山先生加入同盟會和革命黨的有嚴子俊、宋媛媛、鄭毓芝、鄭承快、梁麟等。

“景宜香”碑是為祖籍福建永春縣仙家鎮東裏村的鄭毓芝先生(1851-1929)所立。他出國到馬來亞檳城打拼,後來經商致富,成為當地華僑領袖之壹。海外華人和留學生唾棄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早就想推翻它。為了在新中國建立民主憲政制度,中國同盟會日益活躍,聚集有誌之士參與革命正義的宣傳並加入同盟會。南洋是華僑和留學生籌集資金、策劃和支持革命的基地。

馬來亞北部的檳城是天然良港,出海必經中國東南部。也是福建華僑的重要聚居地。孫中山先生三次訪問檳城,鼓吹革命組織,鼓動當地華僑參加革命活動,受到華僑的好評。1906年9月,成立中國同盟會檳城分會,積極推動革命正義。

祖籍孫中山先生故鄉的鄭毓芝,深懷反清愛國之心,特別支持孫中山先生獻身“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號召,立即加入第壹批檳城支部成員,多次參加孫中山先生親自主持的重要骨幹會議,盛贊孫中山先生的勇氣和德行。鄭毓芝家族大力支持革命,多次捐錢捐物,鼓勵民族,宣傳大義,動員海外華人建功立業。

1910年2月,孫中山先生壹家又去了檳城。目前,檳城各行各業的華僑都主動參加革命,他們滿腔怒火,不遺余力地貢獻力量。他們都是自願加入同盟會的,最後在檳城成立了“南洋總機關部”,為中國革命打下了基礎,並暗中籌集人力、物力和財力。

後來,孫中山先生去了美國,但他的家人仍留在檳城,他們欣然接受了鄭毓芝先生親屬的援助。孫中山先生家屬的日常生活安全無虞,得到充分照顧,使孫中山先生可以無後顧之憂,在英美等列強留學,尋求援助和支持,宣傳建立民主和國家憲政的理念。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先生出任臨時大總統,對支持革命的有功人員和華僑進行獎勵。鄭毓芝被孫中山先生授予民國時期禁閉石碑的“景宜香”,在福建永春縣仙家鎮東裏村西側入口處的“僑光閣”中鶴立雞群。

“景宜香”最初只是壹紙獎項。但是,把它刻在石碑上是非常罕見的。永春東裏村口的“景宜巷”石碑確實是壹件珍品。如今,它矗立在華僑館旁,更加突出。石碑旁有兩棵大樟樹,樹枝伸展,遮住了石碑。兩邊的大樟樹每次開花,顏色都是白的黃的,散發著。石碑周圍的條紋都被塗成黃色,底部的黃花讓人聯想到著名的“黃花崗起義”。就像風雨亭的名字“華僑之光”壹樣,“精藝形”的碑體展現了“華僑之光”,為俗稱西來西往的仙家鎮東裏村這個著名的僑鄉增添了色彩和光彩。

泉州有關部門將其作為歷史文物收藏。1980年初,泉州有關部門將“精壹形”碑按原樣重新刻制,並送往東裏村。東裏村在1984村公路邊修建“華僑遮光雨亭”時,重新在亭邊立碑,仿佛詳細記載了永春海外華僑支持革命的歷史功績,讓人肅然起敬。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仙家鎮東裏村鄭後人鄭德全為紀念百年辛亥革命成功題詞2012。

  • 上一篇:首發名單有問題嗎?
  • 下一篇:這是壹幅什麽樣的圖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