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早就想得到這套誌書,無奈,在擁有1995年的《桐城縣誌》和2012年的《桐城市誌》後,卻無緣得見這套舊版重新點較出版的誌書。
總是在別人的文章裏看到,出自xx誌書,心裏是很大的失落,我怎麽就見不到這套書呢。
從所有的網絡資源上搜集,始終看不到它的影子。
其實也並不是想跟風,給自己湊個假裝斯文的裝潢門面。我不是專業的文化研究者,只是有時候在寫文字涉及某些方面東西的時候,它就有形無形的出現在我的腦海裏。
以前我並不不是很在乎這些本土文化類的書籍。好像是從前年什麽時候起,大約是跟尋根問祖的事情有些關系吧,莫名的就愛上了這些本土文化類的書籍,且越來越關註,開始搜集起了地方性的書籍。
歷史上因為有個“桐城派”的存在,所以桐城人總是以它為榮。但隨著樅陽縣脫離安慶市,劃歸銅陵市以後,樅陽人跟桐城人就為了桐城派三祖的歸屬地而打起了口水戰。
“樅陽出人,桐城出名”,這句話就成了議論的焦點。
事實上,樅陽以前是屬於老桐城的東鄉,是東鄉的壹個鎮。道光續修縣誌上有明確的記載,誌書存在的意義也就是為了澄清史實。
我大致翻閱了壹下,家譜上記載的那些古地名這裏也未見記載。歷史上桐城縣誌的編修有過多次,可能這套縣誌上沒有古地名的記載,而可能在其它不完整的版本上會有出現,但這又上哪裏去尋找呢。
但僅這點卻並不妨礙本套誌書的權威性,只是古地名不全而已,其它方面還是很值得欣賞的,尤其是歷史人物部分。
我手頭的這三套誌書,95年的《桐城縣誌》獲安徽省誌書類壹等獎,還有些別的榮譽。這本誌書的主編是潘忠榮先生,編纂這本縣誌,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前後約耗費10年時間才完成出版。
我這本95年的縣誌並不是潘老先生送給我的,而是從別的渠道獲得的。
我是在多方苦尋現在這套《桐城續修縣誌》無果的情況下,偶然的機緣,在某個微信群裏見到了潘老先生的名字。
桐城老壹輩的文人前輩是值得敬仰的,就像跟潘老先生同時期的葉瀕老先生壹樣,他們對我們這些無名的小輩,並沒有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很低調的表示盡力幫我去找我想要的書籍。
就像葉瀕先生送我的六本書,其中壹本《桐城民俗風情圖典》,定價是388元,壹色的銅版紙印刷,很沈的壹本書,老先生拿個塑料袋裝著,騎車送到了我們約定的地方。
這套《桐城續修縣誌》,上下冊,定價是520元。不說妳想買也沒地方去買,就是潘忠榮老先生自己,作為此套書的點較者,市誌辦給了他20套書籍。區區20套書,早被他的朋友們拿光了。
老先生在身邊沒書的情況下,還是答應幫我找找看。雖說沒有明確的答復,我實際上也沒有抱著多大的希望。但是,就在我跟老先生說完此事的二十天後,老先生發來信息,說書已經搞到了,並且說給我送過來,這可嚇死我了,肯定得我自己去取啊。
我當時的心情用欣喜若狂來表示,壹點也不過分。
現在還差壹本97年的《樅陽縣誌》,正在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