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金壇的燈籠、龍燈、紙紮等行業非常繁榮,紮好的燈籠上往往裝飾有雕花紙圖案。到了清末民初,這種紙飾逐漸從燈籠蔓延到鞋子、窗花、喜娃、壽星、八仙、鐘馗、花鳥、蟲魚。當時金壇民間剪紙雕版的原始渠道大致分為兩種:壹種是自發的,多為自制、自娛、自娛的鞋窗花,壹般自用或饋贈親友,多為技藝高超的婦女;二是作坊式,以藝人批量生產銷售為生。鼎盛時期,金壇城鄉有30多家作坊和店鋪,其中不乏雕刻師和學徒。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金壇市文化館組織了壹批基礎較好的民間藝術骨幹進行剪紙(篆刻)培訓輔導,國家級紙刻非遺傳承人楊就是其中之壹。開班不久,他們的作品《做大事促巨變普及大寨縣》首次入選“江蘇農民畫大展”,拉開了振興金壇雕版紙的序幕。
隨後,金壇縣文化館成立了工藝美術社,匯集了壹些擅長民間紙刻的藝術骨幹,形成了壹個紙刻創作的群體,逐漸走上了群體化的金壇紙刻創作之路。1980年6月,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為期18天的“金壇民間紙雕藝術展”,展出作品220余件。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拍攝了以“江南壹花”為主題的金壇民間紙雕宣傳推介專題紀錄片。1981年,20余幅作品入選在東京舉辦的“中國現代優秀紙版畫作品展”。1993 65438+2月,金壇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紙雕)之鄉”。
1997年4月,金壇60余件、40件雕花紙分別入選洛杉磯“中國民間藝術展”和休斯敦“第26屆美國國際藝術節”。民間剪紙藝人殷受文化部委派,赴休斯頓進行現場剪紙表演,贏得壹片贊譽。2001年7月,在荷蘭鹿特丹參展期間,被當地媒體譽為“各種人都能誇,都是金壇之手”。65438至0995年,紙刻藝術家朱、尹、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民間美術家協會聯合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7年和2008年,由多位金壇紙雕藝術家歷時三年完成的巨幅作品《奧運夢·中國魂》和《從雅典到北京》,分別贈送給北京奧組委和國際奧委會名譽主席薩馬蘭奇,受到好評。後者(綠色版)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2007年,金壇雕花紙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金壇紙雕藝人楊、尹、孫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其中楊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
100多年來,金壇積累了600多種民間雕花紙,有1000多幅作品在國內外各種報刊上發表,在省、國家級展覽或比賽中入選並獲獎,近百幅作品被中外美術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