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崖石刻《百人隨路》位於應家鄉應家街盡頭觀音山東麓秦絲河古道旁。明萬歷二十五年(1595)刻在岸邊的摩崖石刻上。刻面高90厘米,寬50厘米,中間刻雙線,楷書“白滿遵道”四個大字,直徑23厘米,上段為“允祀楊家寺營土司”,下段為“萬歷除夕,乃孟春月吉日”。明代,廣西瑤族、壯族和苗族的人民起義遍及全省,持續了200多年,並影響到鄰近的湖南和廣東兩省。明朝在進行殘酷軍事鎮壓的同時,大力推行夷人制夷制度,開辟水陸通道,強迫各地瑤、壯、苗人歸順。石刻反映了這壹歷史事實,此石刻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禹祠堂牌位位於石龍鄉大禹村祠堂。刻於清光緒元年(1875)。該碑由兩塊組成,高1.32米,長1.54米,豎刻楷書1969字。鐘傑和鐘蓮寫了壹篇關於丹的文章和壹本書。碑文記載了太平天國將軍陳金剛如何從廣東進軍中山,進入廣西和縣後圍攻大禹村等史實。這座紀念碑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出土文物該縣文物所收藏的文物有漢代的陶俑、坐俑、爐、屋、井、壺、罐、鍋,壺、鼎、鈸、劍、匕首、戟等鐵器,斧、鑼、簇等石器,青銅器等。廣西工委招待所舊址位於唐嫣鄉白沙井村600米處的馬頭山溶洞內。1942省工委機關轉到白沙井後,從全國各地來匯報、請示的同誌,都被接到白沙井村後碼頭山半山腰的壹個山洞裏暫住。洞距地面15米,高、寬約13米,深25米,寬15米,朝北。1985年,縣政府撥款在洞口修建了六角錐形屋頂鋼筋混凝土紀念亭。紀念亭占地12.25平方米,亭內有漢白玉“馬頭山巖題刻”。
廣西省工作委員會的藏身之處位於唐嫣鄉桐梓島村西南的牛洞。1943年冬,省工委書記錢興和、工作人員鄒兵、工作人員吳贊智、當地農民莫立樹以租地開荒為名,轉移到牛東,以開荒、割草、打石子、燒石灰等掩護革命活動。原宅已毀,石灰窖猶存。1985縣委、縣政府撥款在牛洞修建牌樓和紀念碑。牌樓占地56.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