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幣面文字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刀”、“即墨刀”、“安陽刀”、“明刀”,漢、魏、晉、南齊等時期的“五銖”以及唐朝以後的“元寶”、“重寶”、“通寶”等,都是因幣面的文字而得名。 以幣面圖案命名。清末各省多鑄銀元,因錢幣中央有蟠龍紋,故稱“龍洋”。 以幣體形狀命名。春秋戰國時期的“針首刀”、“圓首刀”、“三孔布”,漢代的“莢錢”,以及秦後的“方孔錢”,都是根據幣體的不同形狀而命名的。 四、以幣體重量命名。秦始皇時全國統壹鑄幣“半兩”和開始鑄於漢文帝五年時的“四鑄”,都是以當時每枚錢幣的實際重量命名的。 以流通地域命名。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銀行、晉察冀邊區銀行、豫鄂邊區建設銀行等發行的貨幣,都在本區內流通,故稱“邊幣”。 以譯意命名。維吾爾語“普爾”譯意為錢,“普爾錢”由此得名。 以通稱命名。“番餅”是舊時對流入中國的銀元的俗稱。過去在廣東通稱外國為“番”,中國舊稱銀幣為銀餅,故對外國銀幣稱“番餅”。 以幣材產地命名。朱提銀是漢代壹種白銀名稱,產於雲南昭通的朱提山。後世稱銀為朱提,即由此而來。 以幣材與幣形結合命名。“馬蹄銀”因其制作材料為銀,又形如馬蹄,故名。 錢:周朝有壹種鏟形的耕具叫錢,它的形狀和漢字“大”差不多,古人經常把它作為交換的媒介物,後來金屬貨幣又仿它制造,“錢”就成為貨幣的通稱。 以錢幣圖案命名。原產於墨西哥的”鷹洋“、原產於荷蘭的“馬劍”、原產於日本的“龍洋”等都是根據錢幣上的圖案加以命名。 泉:漢代統治者出於聚斂財富的願望,將“錢”改稱為“泉”。泉是由四面八方匯集在壹起,再流向四面八方。直到現在,集幣迷們仍以“泉友”相稱。
白水真人:王莽代漢稱帝後,十分嫉惡劉氏,因為錢字有“金刀”,而“劉”字正是由“卯、金、刀”組成(皆指繁體字),王莽便改稱錢為“貨泉”。“泉”字由“白、水”兩字組成,故稱“白水真人”。
孔方兄:又稱“孔方”、“家兄”,古人把壹百來個半成品銅錢穿在壹根棍子上修銼外沿,圓棍穿錢,修銼時來回轉動,方棍穿錢,就避免了這些麻煩,於是銅錢中間有了方孔。錢為何稱“兄”?錢字由“金、戈、戈”組成,“戈”“哥”音同,於是“稱兄道弟”。
青蚨:這是虛構出來的壹種蟲,見於晉幹寶的《搜神記》。據說其蟲生子必依草葉,大如蠶子,取其子,母即飛來,無論遠近。以母血塗錢八十壹文,買東西,無論先用母錢或先用子錢,皆復飛歸,輪轉無已。這則傳說寄托了錢久用不減的心願。
沒柰何:宋人洪邁《夷堅誌.支誌》記載,宋人張循王家中富有,怕人盜取,為此,他讓人把每壹千兩白銀熔成壹個大球,稱為“沒奈何”,意思是誰也奈何它不得。老官板:我國明朝時把壞錢叫做“板兒”,稱好錢為“老官板兒”,簡稱老官板。此典出於官局鑄錢每板為六十四個,板板壹個模樣,故有此別名。民間諺語中給予了新的含意,用“板板六十四”來形容拘泥呆板不善隨機應變的人。 除上述古錢別稱外,尚還有很多代名詞如紫紺,錯刀和赤仄等。銅錢,則是民國時期對歷代古錢的稱呼,上海人側讀作銅細的,以來區分民國流通的銅元,直到今天,還被廣泛地作為財富的象征,鈔票的代用詞,成為我國古錢稱呼中家喻戶曉至今尚在使用的錢幣代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