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分類: 音樂、樂器、音樂相關 又稱碰鐘,古代稱“星”。這種樂 器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壁畫中已有演奏碰鈴的雕塑,它聲音清脆悅耳,穿透性強。
在民間廣為流傳。 它的形狀如鈴,銅制,壹付兩個,用繩穿連,互相撞而發音,無固定音高。常用於器樂合奏及戲曲伴奏中,為節奏樂器。 金剛鈴,是藏、蒙古、納西、漢等族打擊樂器。
通體用銅鑄成,大小規格不壹,常見者高20厘米左右。鈴身外形似鐘,下口圓,頂部及鈴身用繁復花紋裝飾。鈴身內懸有銅制鈴舌。鈴柄銅制或銀制,裝飾繁縟,多鑄有佛像。
金剛鈴用於喇嘛法事誦經及佛樂中。在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四川、雲南等地區的喇嘛寺院中都有使用,也遍及東南亞各國喇嘛教分布地區。日本至今還保存不少我國唐代以來的金剛鈴遺物。在納西族,搖鈴用於洞經音樂。演奏時,左手執搖鈴,右手敲擊雲鑼。
金剛鈴也是修法時用的法器,柄端也有佛頭、觀音或五股金剛杵形。這五股金剛杵形的稱為五生牯鈴。鈴的意思是驚覺諸尊,警悟有情。在和金剛杵壹起使用時,就有 陰陽的含義在其內,壹般以金剛杵代表陽性,以金剛鈴代表陰性,有陰陽和合的意思。 腰鈴,又稱薩滿鈴。是滿、蒙古、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漢等族互擊體鳴樂器。滿語稱西薩。流行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省區。腰鈴是在壹條長皮帶上,綴掛三十余個(多少不等)小鈴而成(圖)。每個小鈴用銅、鐵或合 金鑄制成鐘形,呈喇叭筒狀,長10厘米~15厘米,上端直徑2.5厘
米,下口直徑4厘米~5厘米,上端頂部置有小環備系掛。演奏時,將綴有小鈴的皮帶系於舞蹈者的後腰部位,女子多系腹前或整個腰圍。舞蹈時以甩、擺、顫、晃、搖、撞等各種舞蹈姿勢動作,使小鈴互相碰擊發音,音色清脆、響亮。 在滿、蒙古、達斡爾等少數民族地區,腰鈴多用於祭祀和驅邪等活動中。有時它還與薩滿鼓 (手鼓)配合使用。20世紀50年代初,遼寧編創的滿族腰鈴舞,曾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獲得金獎。近年來,腰鈴已廣泛用於歌舞表演中,多為自擊自舞。在《腰鈴舞》中,它既是舞蹈的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炫鈴全稱為 CRBT(color ring back tone)炫彩回鈴音業務,簡稱炫鈴。 是由被叫用戶為呼叫自己的移動電話的其他主叫用戶設定的特殊音效的回鈴音。客戶開通炫鈴並選擇最能代表自己個性的炫鈴音後,讓播打您電話的主叫在接通等待時聽到您為他特別選定的美妙樂曲,盡情展現您的個性風采 而不再是千篇壹律的普通回鈴。
炫鈴業務的專業名稱是“個性化回鈴音業務”。這個業務聯通叫炫鈴,移動叫彩鈴。當用戶開通此業務後,若有其他用戶呼叫該用戶,主叫用戶聽到的不再是單調的“嘟、嘟”回鈴音,而是由被叫用戶在系統中設定的個性化回鈴音。它可以是壹段音樂、音效或者是被叫用戶自己設定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