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本段歷史
近百年來,銀元壹直在中國的流通領域裏占有重要的位置。銀元,起源於上海銀餅。清朝末年,上海壹些富商經營“沙船”生意,這種船專營由北方運鹽到上海,由南方運黃沙到北方,這種黃沙混合石子和泥土叫作“三合土”,是建築物的主要材料。這種運沙船廠,雇用大量員工,每月發工資時,為避免秤量碎銀引起爭執,故就讓富商王永盛、郁深盛等人自鑄銀餅,規定每壹銀餅值白銀5錢。目前在市面上見到的是清朝鹹豐6年所鑄。
後來,墨西哥商人到中國購買物品,帶進來墨西哥的銀元,也叫墨銀,它是用機器鑄造的,分量更準確,每個含銀7錢3分,庫稱是7錢2分,上面有壹只鷹,俗稱“番餅”,又稱“鷹洋”或“洋鈿”,有人甚至稱作“番佛壹尊”,可見當時壹般人對銀元的重視。 光緒年間,銀元大量鑄造,上面有壹條龍,稱為“龍洋”。民國初年,先後鑄造有孫中山側面頭像和袁世凱側面頭像的銀元,俗稱“孫小頭”和“袁大頭”,重量均為7錢3分。 100個銀元的重量有73兩,不可能帶在身上,因此市面上大宗交易時,都用錢莊的“莊票”。銀元放在身上,鏘鏘有聲,白花花的光澤更是炫眼,所以攜帶大量銀元容易發生事故,俗語“財不露白”,“白”便是指銀元而言。
20世紀初,壹個銀元可換128-140枚銅元;壹個銀元可買雞蛋150個,或150根油條。 1935年前,中國的貨幣制度采取銀本位,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1933年4月,國民黨政府“廢兩改元”後壹律使用銀元。而帝國主義國家由於實行金本位,所以白銀屬壹般商品。 1933年上半年,世界銀價壹度從每盎司16.5便士上漲至20.5便士,此時中國壹下子便出口白銀3400萬兩。而那些帝國主義把中國的白銀運到倫敦高價出售,每裝運1000萬銀元,即可獲暴利400萬元。在1934年壹年中,僅上海流出的白銀至少有2億多元。
1935年11月3日,國民黨政府公布“幣制改革”的命令,決定由中央、中國、交通(1936年又加入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紙幣為“法幣”,禁止白銀流通,白銀收歸國有。當時國民黨政府壹下子奪取了3億多銀元。並把法幣定為壹元合英鎊壹先令二便士半,但照當時市場的銀價折算,每壹元法幣是壹先令十便士半,這中間實際價值相差8便士。壹元法幣的實值已被壓低了6角5分。法幣政策的實施,從發行指數和物價指數看,通貨膨脹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編輯本段鑒定方法
造假銀幣,無論解放前或是現在收藏交換市場上,假銀圓大量出現,又因現在很多銀圓已被銷熔或被購走,假銀圓占有相當大的比例。辨別偽造的銀幣,首先要了解偽銀幣的種類。現在市場上常見的有8種:即銅板銀幣;鉛板銀幣;夾板銀幣;啞板銀幣;沙板銀幣;鍍板銀幣;仿制銀幣;改版銀幣;通稱銀幣贗品,俗稱假銀幣。
辨別銀幣,簡便易行方法有"五法辨偽術"。
壹為觀察法。
銀幣均為機制幣,表面光滑,圖像細致為真;如果表面粗糙、圖像模糊不清、邊齒不規整,既為沙板銀幣。
二是鏡觀法。
用高倍放大鏡觀察,真幣圖像有神韻,密度大,表面光滑,或有生坑綠銹;如有細小沙眼、圖像無神韻,或無舊色包漿,則是仿制翻沙銀質銀幣;如在字體上有刀痕,即為改版銀幣。
三是重量法。
用天平稱量,真幣重量在26.6克上下;同樣大小的假銀幣壹般在20-22克,即為鍍銀或沙板銀幣。
四是掂量法。
銀幣用手掂量壹下,真幣密度大量重,有煞手感;假幣密度小量輕,感覺輕飄飄的。
五是聽音法。
將銀幣放於指頭,用金屬棒敲擊,如聲波長,聲音柔和且余音裊裊為真;如發出尖亮的哨聲是銅板銀幣;聲音沈悶且帶有嗒聲為鉛板銀幣;聲音尖短、沈悶者為夾板銀幣。假幣聲波短,敲擊聲發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