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發動戊戌政變。同日,康有為搭乘英商太古輪船公司的“重慶”號客輪,於上午11時離天津南下上海。直隸總督榮祿獲悉後,曾派遣飛鷹號驅逐艦追趕。依飛鷹號驅逐艦的航速,若要追上“重慶”號客輪應當沒有問題,管帶劉冠雄駕艦航行至中途時,聲稱艦上煤盡,返回天津,其原因不詳。有說劉是留英學生,同情變法;有說是榮祿故意放人,使得康有為無法與光緒帝當面對質,可以使慈禧太後更方便地掌控政變後的北京局勢,但都屬於猜測,沒有史料依據。
1909年初夏,飛鷹號驅逐艦協同壹艘海關巡邏艇遠航東沙取證,還順道巡視了西沙群島。張人駿在提交給北京的報告中,提出東沙、西沙“適當歐洲來華之要沖,為南洋第壹重門戶, 若任其荒而不治,非惟地利之棄,甚為可惜,亦非所以重領土而保海權也”。美國的《基督教箴言報》報道說,大清特遣艦隊的“吳司令”(吳敬榮)建議朝廷向所有可居住的南海島嶼盡快移民。中日雙方終於在1909年10月11日簽訂了東沙問題條約,明確東沙群島為中國固有領土,日本人立即撤出;中國以廣東毫銀16萬元收購島上已建設施,同時,日本人補繳各項稅款及損壞廟產等的賠償合計廣東毫銀3萬元 。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飛鷹號驅逐艦由繼劉冠雄、黃鐘瑛、林建章、楊敬修之後的第5任管帶福建福州人林頌莊指揮,參加了11月2日江蘇鎮江江面的海軍起義,與阿姆斯特朗的魚雷炮艦“飛霆”等壹起走向了民國。
1913年初,孫中山以革職江西都督李烈鈞等為首,在湖口、南京、上海等地發起了北伐討袁戰爭,首開民國時代內戰之始。袁世凱壹面命令馮國璋等部陸軍南下,同時劉冠雄率領海軍艦隊也趕往鎮壓。“飛鷹”艦當年原本駐泊在北方,年初煙臺發生了被裁撤的關外軍士兵千余人鬧事的事件,壹時煙臺市面情形十分危機,飛鷹號驅逐艦與同泊煙臺的巡洋艦“海圻”壹起派出官兵登岸,協助煙臺海軍練營和山東軍隊平息了事變。事後,時任“飛鷹”艦長陳鵬翔(清末以來的第三任)被授予海軍壹等金色獎章,其他上岸彈壓有功的槍炮副楊雋聲、魚雷副葉葆駿、正炮弁高大治、副炮弁陳祥瑞、田利發、楊承藩等官兵也都被分別授予獎章嘉獎 。
1917年8月4日,飛鷹號驅逐艦加入護法艦隊。
1918年5月,孫中山被桂系軍閥以改組軍政府組織為由逐出兩廣,護法艦隊正式歸向桂系。
1924年6月19日,飛鷹號驅逐艦部分水兵在廣州河南新洲因故和壹群賭徒發生沖突,水兵人少挨打吃虧,逃回艦上後,突然使用艦炮炮轟新洲壹帶街區,引起強烈民憤。
1927年9月28日,飛鷹號驅逐艦壹度以炮火支援廣東省海軍和陸軍部隊登陸,進攻八壹起義軍,因兵力不敵而告敗。
1932年,因粵系內部矛盾,廣東海軍總司令陳策命各艦開赴海南島,7月6日,粵系首領陳濟棠命廣東空軍飛機從雷州起飛,往海口轟炸飛鷹號驅逐艦,海空互戰,飛鷹號驅逐艦艦中彈懸掛救生旗,表示不抵抗,但飛行員因陳濟棠有20萬元的懸賞,仍冒險低空飛行投彈。是中國空軍擊沈的第壹艘戰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