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馬未都老師說過中國人的審美觀有具體哪四個境界

馬未都老師說過中國人的審美觀有具體哪四個境界

四個層次由下往上依次是:

初級-艷俗:比如農村的大花布被單,流行歌曲等;

中級-含蓄:比如唐詩宋詞等;

高級-矯情:比如畢加索的畫;

頂級-病態:比如纏足、金魚、太湖石、病梅,哈巴狗;

第壹層“艷俗”。像張藝謀拍攝的《英雄》、馮小剛拍攝的《夜宴》、農村的大花布床單、流行歌曲,都是艷俗,它簡單明晰,具有最廣大的群眾基礎,是審美的第壹個層次。

第二層“含蓄”。唐詩宋詞是最典型的代表,我們需要慢慢體會它的美,而無法直接理解。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壹為別,孤蓬萬裏征。”

說得很簡單:彼此壹分手,我就坐著船走了。聽起來沒什麽,但從詩歌的角度上講,這是壹副著名的流水對。上壹句與下壹句對仗工整,意思前後相接,這就叫做流水對。它的美很含蓄,是審美的第二個層次。

第三層“矯情”。當代藝術都陷於這種狀態。比如典型的畢加索畫作,有時很難看懂。據說英國女王都說:“我實在看不出來,他畫的人的臉到底沖哪邊?”

第四層“病態”。當審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時候,只要進入“病態”這個層次,就會呈倒金字塔狀,突然釋放,然後就變成最普及的事了。

病態的審美首推纏足,今人對纏足難以接受,可清代以前的人以纏足為美。清人李漁在《閑情偶寄》裏,還專門教人怎麽欣賞纏足。《紅樓夢》裏的男子,大都具有女性美;而女子,大都具有病態美。賈寶玉像個女孩子,林黛玉像個病人,這就是中國人在文化中追求的壹種審美情趣。

擴展資料:

馬未都說自己的收藏之路:

在馬未都幾十年的收藏生涯中,憑借知識和運氣以及時代自然是占了壹些便宜,但這樣的便宜占得並不多,並非壹味的狂收暴斂,多數時候馬未都還得“出點血”。

早年壹個販子賣給馬未都壹對黃花梨圈椅,販子是1000塊錢收的,準備4000塊錢出手。馬未都判斷這對椅子當時在香港市場上的行情大約是8000到1萬元,於是立刻和販子成交。馬未都認為,該別人賺的錢妳要讓他賺到。他的觀點是,多給錢的壞處是這壹單看起來吃虧了,但好處是生意的長久。

和販子搞好關系,讓他賺到滿意的錢,這樣馬未都的通道就是通暢的。販子畢竟不是資深鑒定家,總有出漏的時候,比如壹個杯子他10塊買的,馬未都給他20塊,他認為利潤翻了壹番,如果只給他12塊他也有賺,但長期這樣下去就是目光短淺。因為古董販子收到古董的時候第壹個想到的壹定是能出大價錢的那個人,實現價值最大化,所以壹開始裝傻吃點虧多給點錢毫無壞處。

馬未都之所以收了那麽多的好東西,就是壹開始不在乎那點小錢,經常打交道的販子們覺得馬未都不錯,所以隨時給馬未都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有事都是先通報給馬未都。有的時候販子看到好東西,但又沒有足夠的錢收,就直接找到馬未都,把東西介紹給他,販子從中拿點好處費,這樣反而為馬未都省下了壹筆錢。

在早年的收藏中,尤其是信息不暢通的年代,馬未都覺得所有東西的價值都不抵信息的價值,東西貴壹點便宜壹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信息,妳隨時能知道誰手裏有好東西。

經常看到不斷的有人問,馬未都哪來那麽多錢買古董?其實這個問題早在10年前,2008年3月馬未都接受《三聯生活周刊》的資深主筆王小峰的采訪時就說了,只是很多人沒有註意到或者忘了,那壹期是以《平地崛起的壹代》為題,馬未都先生抱著壹只黑貓為封面。

馬未都說,他在出版社做編輯的時候就開始做藥材生意,賣中藥材當年是個暴利行業。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馬未都壹個月就能掙七八萬塊錢,他把賣藥材掙來的這些錢都買了古董。當時在出版社,馬未都根本不敢跟人講自己在做藥草生意,旁人對他的印象就是馬未都特有錢,就是不明白從哪裏來的。

現在的馬未都十分懷念上世紀80年代到處買文物的時光,經常去河北山西壹帶,有人帶路,到處都是寶貝,壹彎腰就能揀到。現在不行了,步步都是雷。好比當年去的時候是個處女地,森林裏都是鮮蘑菇,隨便采,現在的情形是,蘑菇依然遍地,但都是毒蘑菇。

還有壹點很多人也不知道,馬未都在這次采訪中第壹次透露,他是第壹個從國外用集裝箱往回買文物的人。

馬未都談到中國人審美的原視頻-央視網

  • 上一篇:題西林壁遊子吟的詩句
  • 下一篇:高雅不俗的網名帶符號,帶符號的不俗情侶網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