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賢出生於昆山壹個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隨家遷居南京。十歲前母親去世,十三歲開始習畫,與楊文驄同師董其昌。21歲左右在奉淮河畔參加了復社的活動,其時正值明崇禎末年,復社成員在這裏結社賦詩,講學論藝,挽救民族的危機。由於他正直不阿的人品,以及在詩,書,畫上的成就,龔賢在南京士大夫中顯露頭角。
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龔賢因野居北郊而幸免於難。這時,龔賢的生活非常貧困,為了生活他離開南京,途經揚州到泰州海安鎮擔任徐逸家的私塾教師,壹住五年。龔賢早年喪妻,在泰州孤身壹人。從泰州回來後,又在揚州住了幾年,約在順治十四年(1657年)再度婚配,並對這位夫人十分滿意。次年,便喜得貴子。在揚州除續弦之外,龔賢還做了兩次遠遊,1655年南下浙江,1657年北上京師。
龔賢再次返回南京居住,已年屆五十,戰亂洗劫後的家鄉呈現出壹幅慘景。國破家亡,他舉起悲憤的筆寫下了《登眺傷心處》壹詩:“登眺傷心處,臺城與石城。雄關迷虎踞,破寺入雞鳴。壹夕金笳引,天邊秋草生。橐駝為何物,驅入漢家營!”
在南京,龔賢壹家幾經搬遷,最後定居清涼山,生活清苦,與人落落難合。他於屋前半畝空地上,築園栽植,命為“半畝園”。龔賢曾經請王石谷畫了《半畝園圖》,並題了長跋來描寫“半畝園”的景色:“清涼山上有臺,亦名清涼臺。登臺而觀,大江橫於前,鐘阜橫於後。左有莫愁,勾水如鏡;右有獅嶺,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臺之下。轉身東北,引客視之,則柴門犬吠,仿佛見之。”又自寫小照,著僧服,手持掃帚,作掃葉狀,懸於樓堂,以示與清朝統治者格格不入,後人因此將他的舊居稱為“掃葉樓”。龔賢晚年幽居於此,賦詩作畫,教學。“憶余十三便能畫,垂五十年而力硯田,朝耕暮獲,僅足糊口,可謂拙矣!”(《溪山無盡圖卷》跋語)。
定居半畝園後,龔賢仍與書畫界交往,除了與金陵畫家高岑、樊圻、鄒喆、吳宏等切磋畫藝,好友還有屈大均、呂潛、程正揆、王石谷、孫枝蔚、戴本孝、弘仁等。他的兩位摯友周亮工、孔尚任與他不僅有著誌趣上的投合,還是他的主要經濟資助者。龔賢是周亮工家常客,周氏豐富的書畫收藏令龔受益匪淺。周亮工去世時,龔賢極為悲痛,他為周寫的挽詩中有“哭公獨我頭全白,在世人誰更眼青”的悲嘆。文學家孔尚任小龔賢30歲,兩人藝術誌趣相投,相互欣賞。
康熙二年(1664)前後,龔賢的繼妻及其他親人相繼有八人去世,他受到沈重的打擊。人到暮年,日常生活依靠自己妹妹料理,“補衣煩老妹,依仗賴嬌兒”(王懋林《虎踞關訪龔半千半畝園》)。康熙二十八年(1689),龔賢病卒於南京半畝園,年約七十歲。在龔賢去世前,有壹個顯然是頗有權勢的“豪橫”向龔賢強索書畫,龔賢貧病交加,再逢精神磨難,致使臥床不起,不久便含恨長逝。死後因貧不能具棺葬,喪事全憑好友孔尚任料理,並幫其撫養遺子。龔賢遺柩後歸葬龔賢祖籍江蘇昆山邑西之渡橋鎮。
病中的龔賢曾向孔尚任講了許多官場上令人痛恨的事。孔尚任十年後完成的名劇《桃花扇》,其中許多內容就是龔賢在南京的親身經歷。孔尚任曾作《哭龔半千》詩四首,其三曰:“尺素忽相投,自言罹大病。緣有索書人,數來肆其橫。問我禦暴方,我有奚權柄?哀哉末俗人,見賢不知敬!郁郁聽其亡,誰辨邪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