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稿件01
世界地球日手稿02
世界地球日手稿03
地球日的由來。
1969期間,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納爾遜(Gaylord Nelson)在美國各大學演講,計劃於次年4月22日組織壹次以反對越戰為主題的校園運動。然而,在1969期間西雅圖召開的籌備會議上,組織者之壹、哈佛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dennis hayes)提出將該運動定位為以全美環保為主題的草根運動。
1969年,加洛·納爾遜提議在全國各大學的校園裏舉辦壹場環保講座。聽到這個建議後,海斯設想在劍橋舉辦壹次環境講座。所以他去了華盛頓特區,會見了納爾遜。年輕的海耶斯講述了自己的想法,納爾遜喜出望外。他當即表示願意聘用海斯,甚至鼓勵他暫時停止學業,專心做環保工作。於是,海耶斯毅然辦理了停賽手續。很快,他擴展了納爾遜的想法,在美國各地開始了大規模的社區活動。
他選擇了1970年4月22日星期三作為第壹個“地球日”。
美國1970年是多事之秋,發明了光纖織物。“阿波羅13”的悲劇導致登月計劃失敗,南卡羅來納州薩凡納河附近的壹家核電廠發生泄漏事故。那時候,美國人整天呼吸著豪華車排放的含鉛廢氣。工廠肆無忌憚地排放煙塵汙水,卻從不擔心被起訴或被輿論譴責。“環保主義者”很少。它們只是字典裏列出的單詞,卻很少被認真對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第壹個“地球日”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鑒於公眾對環保的關註,美國國會在地球日休會,近40名參眾兩院議員分別在當地集會上發言。倫特·杜貝斯、保羅·埃利希、拉爾夫·納德等美國名人紛紛發言,闡明集會的意義。25萬人聚集在華盛頓特區,6.5438億多人在紐約市第五大道遊行支持這壹活動。
據統計,在這壹天,美國有超過2000萬人、1000所中小學、2000所高校、2000個社區和主要團體參加了“地球日”活動。人們舉行集會和其他各種形式的宣傳活動,高舉被汙染的地球模型、巨幅油畫和圖表,高呼口號,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保護環境。1970第壹個“地球日”是壹個巨大的事件,是美國現代環保運動誕生的標誌之壹,並最終推動了美國環境署的成立和《清潔空氣、清潔水和瀕危物種法案》的形成。
地球日的活動意義
1970年4月22日的“地球日”,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大規模的群眾性環保運動。作為近代人類環境保護運動的開端,它促進了西方國家環境法規的建立。比如美國先後出臺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瀕危動物保護法;1970年的地球日還促成了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成立,並在壹定程度上促成了1972年斯德哥爾摩第壹屆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的召開,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1973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成立,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成立,保護環境的政府機構和組織越來越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地球日”已經成為壹項全球性的活動。現在普遍認為,1970年4月22日在美國舉行的第壹個地球日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性環保運動,催化了現代人類環保運動的發展,推動了發達國家環保立法的進程,直接催生了1972年第壹次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1970活動的組織者丹尼斯·海斯也被稱為“地球日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