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簡稱絲路,壹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時期(202-8年前),以首都長安(今Xi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達中亞、西亞,連接地中海各國。它最初的功能是運輸中國古代生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的“絲綢之路”命名為“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西域交通之路”,很快被學術界和公眾所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外交通、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為中心,因此也被稱為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興盛於唐宋,變遷於明清。這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
擴展數據
走過絲綢之路的人
第壹個是張騫。沒有張騫,就沒有絲綢之路。可以說張騫是中原第壹個知道大漠群山之外有壹個非常繁榮的文明的人。張騫出使西域的直接原因是漢朝與匈奴的長期對峙。壹般來說,早期文明有兩種,壹種是農耕文明;另壹個是畜牧文明。
畜牧文明的發展和農耕文明在時間上是相似的,只是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采取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兩種生活方式壹旦形成,既會有所需物品的交換,又會產生摩擦和沖突。漢朝初年,從漢高祖劉邦開始,采取了親匈奴的政策。
漢武帝積蓄了七十年的精力,想解決北方的大災難。張騫出使西域有壹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希望有壹個國家和中國合作,從側面遏制匈奴,他希望自己能養好馬。起初他的使命不成功,被匈奴扣留在河西走廊。他娶了匈奴的老婆,11年後終於找到了逃跑的機會。
他逃走後沒有回長安,就繼續西行,找到了大嶽的住處(在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邊境兩側),後來又到了大夏(在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兩側)。匈奴把大月氏從原來的地方趕走,殺了他們的國王,所以大月氏對匈奴懷恨在心。
但是當張騫去找越人的時候,越人已經安定下來,不想再攻打匈奴了。張騫不得不回到我身邊。他沿著塔裏木盆地南部從另壹條路回來了。可惜回來的時候並不順利,被匈奴抓住了,不過最後還是逃了出來,回到了長安。雖然他的具體使命沒有完成,但他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百度百科-絲綢之路
中國網-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