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天年》說:“七十脾氣虛,皮膚幹燥。”脾胃虛弱會引起衰老,最初發生在皮膚和面部。應調理脾胃,選用益氣健脾方藥,恢復脾運,增強化生之源。臨床上益氣健脾方藥可增強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調節神經系統紊亂,改善能量代謝。臨床常用的補中益氣湯、沈淩白術散、歸脾湯等都有此作用。同樣,我們從“胃主降濁”的角度出發,選擇促進機體分解代謝,加快病理產物排泄的方劑。“六腑當用疏”,宜促進腸胃通暢,維持旺盛的新陳代謝,達到排毒養顏、健康長壽的目的。脾胃病常用的治療方法有健脾利濕、通腑排毒、調理氣血等。
(1)健脾清熱,利濕排毒。
飲食不合理,經常吃油炸食品和大魚大肉,容易形成濕熱積食等病理產物。脾胃郁結可導致濕濁,阻陽,形成濕熱證;時間久了可使痰停,百病叢生。治療要健脾利濕,清濕熱,使對人體有害的毒素從小被抖出體外,維護人體健康。
(2)理氣通腑排毒
六腑為疏,胃降為暢。各種內外因素作用於脾胃,均可導致氣滯陽盛。食物的殘渣停留在大腸內不能及時排出,有害健康的毒素被吸收在體內,引發壹切疾病。因此,在治療中,必須疏腑解毒,疏通氣機,維護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臨床上要特別註意脾胃氣機的升降,註意脾的升清和胃的和降。每天保持大便通暢,及時將有害健康的廢物排出體外,保持身體健康。
(3)調理氣血,平衡陰陽
脾為陰用陽,胃為陽用陰。如果身體和身體不平衡,就容易導致病變。氣血不暢往往會導致出血、血瘀等疾病。因此,中醫調理氣血、平衡陰陽是治療脾胃病的重要方法。另外,每天喝熱湯、熱茶或用熱水洗澡,微微出汗,使皮膚中積累的乳酸等代謝產物隨汗液排出體外,可以維持人體健康。
歷代醫家重視脾胃,預防疾病的關鍵是保護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具體方法是生活規律,飲食合理,睡眠充足,運動適度,心情舒暢,心態平和。其中,保持消化道清潔通暢尤為重要。要做到飲食衛生,細嚼慢咽;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和刺激性食物(如大量脂肪、蛋白質、甜點);多吃芹菜、菠菜、韭菜和纖維多的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適當多喝開水或淡茶,保持尿液通暢。飲食以清淡為主,粗細葷結合,做到大便通暢,小便清透,微汗,健脾胃,達到防病、健康、長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