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各國軍隊不斷改進鐵鍬。美國的“m1951”D型柄(又稱T型柄)和“m 1956”直柄折疊鏟就是這壹時期的代表。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積極開展單兵便攜設備的系統研究。美國戈博公司生產的“三折D型柄”折疊鏟代表了軍用鏟發展的世界先進水平。
雖然美國、俄羅斯等國對軍用鐵鍬進行了壹些改進,但效果並不十分理想,其功能和用途也沒有超越“鐵鍬”的功能概念。此外,由於部隊需要攜帶很多工具,比如鐵鍬,這也成為了困擾軍隊的國際難題。
建國初,為適應入朝需要,國家組織國內有關專家緊急研制軍用鐵鍬和軍用鎬用鋼,委托國內廠家開始生產軍用鐵鍬。中國軍隊開始擁有自己的軍用鐵鍬。因其輕便耐用,深受我國軍民喜愛。經過幾十年的滄桑,中國的軍用鍬生產逐漸從分散制造向定點生產轉變,逐步進入軍工廠專業生產,非軍事定點工廠定點生產的模式。生產基本都是沖壓工藝制作,已經建立了軍用鍬的標準。
6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軍事組織對軍用鐵鍬進行了升級,開始仿制美制三折軍用鐵鍬M1951和M1967。除少量部隊外,還作為軍隊外事活動的禮品。但由於其固有的結構缺陷,難以適應作戰和訓練,壹直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幾十年過去了,我軍基本還在用建國初期定型的鐵鍬(代號205)。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軍方高層對士兵裝備進行了專項調查,發現大部分單兵攜帶45公斤以上,包括鏟子、匕首、錘子、鋸子、斧頭、鉗子等工具。如此沈重的負荷讓美國士兵非常頭疼。但在中國,工具裝備還是占了很大比重(尤其是空降兵)。除了作為正常的軍事任務外,也成為我國軍警抵禦風險、處置突發事件的任務。相比較而言,國內軍警的負擔比國外軍人要重得多,亟待解決。
各國專家對以往實戰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索後,提出了多功能組合的方法是解決承重問題的有效方法之壹。在這方面,國外已經走在了前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1886年,瑞士軍方研發了以刀為基本特征的多功能組合工具“瑞士軍刀”。前蘇聯在50年代將AKM多功能刺刀列裝部隊,美軍在1985向世界各國招標多功能刺刀方案,第壹批M9多功能刺刀在1987問世。中國1992型95式自動步槍多功能刺刀基本走的是仿制美國M9軍刺的道路,先仿制,但更多的人是從多功能組合上思考。1975年,美國民間開發了壹種以鉗子為基本特征的“萊特曼”組合工具。它們功能多樣,輕巧便攜。瑞士軍刀和萊特曼組合工具已被各國用作軍事采購裝備單位。顯示了組合工具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