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置了廣泛的攻城工事,包括制作火藥的部門。
《吳要》記載了火藥的三種配方,火藥的生產已達到相當規模。
雖然制作技術嚴格保密,但還是傳入了遼代。因此在從日本大量進口硫磺的同時,禁止向遼出口硫磺和火硝。
趙專在宋神宗時,大批邊防軍裝備了火藥弓箭、火藥火炮箭等武器。
廖道宗在位期間,還在南京分析了天津(今北京)的“日軍火炮”。
南宋時,水軍還裝備霹靂槍、火炮、火箭等武器,並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設立火藥武器制造業。
早期的火藥武器威力有限,無法取代冷兵器。
但從南宋中期開始,火藥武器在武器中的比重明顯增加(見彩箭(模型),將火藥筒綁在箭的前端,利用火藥燃燒產生的後推力推動箭前進,是宋代軍隊裝備的火藥武器之壹)。
金代火藥制造技術起源於遼朝,金軍攻宋之初就使用火炮。
此後,在宋金元的戰爭中,火藥的使用越來越頻繁。
金朝末年與蒙古軍隊作戰時,使用霹靂、飛毛槍等火器。
宋代出現了類似現代炮彈的鐵炮,但仍用投石機投射。他還發明了壹種火槍,用巨竹作為槍管發射“子巢”,類似後來的槍,但沒有使用金屬發射管。
這是遼宋金代火藥武器進步的極限,卻決定了後世火藥武器的發展方向。
總之,遼宋金時期可以算是人類使用火藥的奠基時期。
在元朝和明朝,發現了由銅和鐵制成的管狀火器——矛和炮。
南宋時期,火藥的使用越來越普遍,火器得到進壹步發展。
為了抵禦南宋金兵的入侵,兵家們不斷嘗試改進自己的武器。
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軍事家陶靜發明了管狀火。
武器——火槍,這是火器史上的壹大進步。
這種火槍由長竹竿制成,竹筒內裝有火藥。
在壹場戰爭中,兩個人拿著它,點燃它,射出它,用它來燒死敵人。
這是中國最早的管狀火器。
把火藥裝在竹筒裏做成火槍,是火藥應用的壹大進步。
用投石機發射火藥,不容易準確命中目標;有了管狀火器,人們可以更準確地開火,並妥善處理縱火藥物的引發。
火槍發明後,經過不斷改進,直到南宋才有人發明了火槍。
火槍是用粗竹筒做的,裏面裝著火藥和壹種叫“子珍”的東西。
火藥用火把點燃後,先是發出火焰,然後“子彈”射出,發出槍壹樣的聲音。
這個“子巢”到底是什麽?大概是最早的子彈之壹,可惜古籍中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是燒人,但突如其來的火槍可以打人,比火槍更進了壹步。
火槍手和火槍是用竹筒制成的原始管狀火器,威力不大,但卻是現代槍械的鼻祖。
現代槍支就是從他們那裏慢慢發展起來的。
雷炮和神火飛鴉最早的導彈。
到了明代,由於火藥技術的進步,人們還發明了最初的兩級火箭。
據毛《武北誌》壹書記載,當時有壹種火箭,名叫“火龍出水”。
用壹根五英尺長的大竹筒做壹條龍。龍的前後各綁兩個大火箭,龍出水。這是最初的兩級火箭。
這是第壹級火箭,用來推動龍的身體飛行。
在龍的肚子裏,也有幾個火箭。這是第二級火箭。
使用時,第壹級火箭點火,飛到兩三裏外。導火索把龍肚子裏的二級火箭燒掉,它們直接飛出龍口去燒敵人。
明代技術水平最高的火箭,發射後還能飛回來。
這種火箭被稱為“飛沙管”。
據《武備誌》記載,這種火箭是壹個裝滿炸藥和細沙的小筒子,連著壹根竹竿的壹端;與此同時,兩個類似“火”的東西被壹個壹個地綁在竹竿上。
點燃綁在前面的“火”,整個筒子就飛走了。當它碾過敵人時,導火索會點燃炸藥,小筒子會掉下來爆炸;同時,反方向綁的“火”也被點燃,導致竹竿飛回原處。
這種“飛沙管”不僅是兩級火箭,還能飛出去又能飛回來,真是別出心裁。
14世紀末,我國還有人幻想利用火箭的力量飛行。
這是外國人赫伯特·塞姆寫的壹本書。
他寫道,14世紀末,中國有個官員,曾經把46個大火箭放在壹把椅子後面。人們坐在椅子上,手裏拿著兩個大風箏。
然後他叫人用火把點燃這些火箭。他嘗試用火箭推進的力量和風箏上升的力量向前飛,結果沒有成功。
雖然官方的幻想沒有實現,但是很有價值,和現在的噴氣式飛機原理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