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有壹種特殊的職業——守望者,它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守夜人的工作主要是打鐘,這是中國古代民間的壹種夜間時間制度。他們敲鑼打鼓在夜間巡邏。在《九品芝麻官》中,“昌的經典橋段出自守望者之口。但是,我相信很多人心裏都會質疑這個換鐘的制度。如果說古代的人缺乏準確報時的手段,那為什麽在白天也能準確知道時間呢?守夜人這個角色會不會有點雞肋?
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古人雖然可以用燒香滴水等工具來確定時間,但也可以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判斷時間。但是古人的生活節奏很慢,每天都很規律。他們常常帶著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很少有文化娛樂活動。除了在節假日看煙花,人們經常在第壹次或第二次觀看時看。
古人把夜晚分為五班,每班約2小時,從晚上19開始,從晚上19到晚上21為第壹班;21到23點是石海的第二個表;23: 00至65438+次日0: 00為午夜;1到3點是醜四表;3: 00到5: 00是印石的第五更。這五個班次構成了值班員的全部工作內容。只要漏了任何壹個班次,值班員都會受到嚴厲的處罰,不僅工資會被扣去壹半,甚至會被辭退。
守夜人的工作看似簡單,實則極其痛苦。中國古代為什麽要打加時賽?除了報時,其實還有兩個未知功能。守夜人是由壹個民間誌願組織雇用的。壹般兩個人壹組工作。晚上壹過,他們就上街巡邏,壹個拿著鑼,壹個敲梆子。他們會互相配合,按照壹定的節奏在街上走來走去,壹整晚都不會休息。守夜人的工作,除了告知人們時間之外,還承擔著“防燭火”和“防盜”的責任,類似於我們現代社會中的保安。
作為古代最苦的職業之壹,更夫不僅要工作到很晚,還要常年工作。不管刮風下雨,他們都得工作十年。那些每天晚上走在大街上的不起眼的行李員真的很悲慘,用微薄的收入做著艱苦的工作。元朝以前,更夫是受雇於街頭的普通人。在明朝,守夜人是由乞丐任命的,這些乞丐大多是老弱病殘。但是到了清朝,朝廷為了加強管理,把守夜人換成了妳這個官。
因為社會長期不穩定,清代的守望者往往由強人擔任,相應的薪酬也有所提高。到了民國時期,鐘表等計時物品逐漸流入社會,人們不再需要報時,行業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