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絲綢與封建等級制度的密切關系的,則是文武百官的補服。補服是壹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與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區別是:其服飾的前胸後背,各綴有壹塊形式、內容及意義相同的補子。因此,只要壹望補子上的紋樣,便可知其人的官階品位,這有點類似於現今軍官的軍銜。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蒙元時代。內蒙古正藍旗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壹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誌。
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誌》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壹塊方形補子,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武。壹至九品所用禽獸尊卑不壹,藉以辨別官品。文官:壹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壹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除此之外,還有皇帝作為賜服專門賜給特定人物的賜補,有鬥牛和飛魚兩種。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制作方法有織錦、刺繡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制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各品級略有區別,通常是:壹品鶴,二品、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而武官還是用單獸,通常為:壹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明清官員所用補子都是以方補的形式出現的,與明補相比,清代的補子小而簡單,前後成對,但前片壹般是對開的,後片則整片織在壹起,主要是為了便於穿著。前片官補正好位於清代官服的前胸,為便於解系紐扣,只能將前片對半分開。
在明清兩代,受過誥封的命婦(壹般為官吏的母親及妻子)也備有補服,通常穿著於慶典朝會上。她們所用的補子紋樣以其丈夫或兒子的官品為準。女補的尺寸比男補要小。凡武職官員的妻、母,則不用獸紋補,也和文官家屬壹樣,用禽紋補,意思是女子以閑雅為美,不必尚武。
這裏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明清時期,官補制度並沒有被嚴格執行,以下僭上的事情時有發生,尤其是明代。明代的補子自明初到晚期曾多次更定,特別到了明中後期,違制現象屢有發生,且多為武官。因此,有許多明墓出土的官補與墓主的身份並不壹致。現今已成為文物收藏精品的補子,在國際文物拍賣會上非常受歡迎。國際市場上的補子分類十分齊全,有男補女補、方補圓補,文補武補。其中男補貴於女補,武補貴於文補。由於武官著裝多僭越品級,所以,武補中較低者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馬幾乎難以尋覓,反而價格最為昂貴。
-----------------------------------------------------------------------------------------------------------------------
除了以上的內容,我再給妳壹個網址,看看清朝文武官員補服的圖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