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鏟的開口雖然比槍管口徑大,但實際上並不能增加槍的威力。明初制作了壹種長筒的直筒槍。洪武十八年(1385)河北寬城縣出土的壹把直銅槍,直徑108 mm,全長52 cm,重26.5 kg。藥房裏有壹個大鐵環。此外,山西省博物館還收藏有三門洪武十年(1377)制造的鐵炮,口徑210 mm,總長100 cm,兩側有雙炮耳,用於調整火炮的射擊角度。槍身刻有銘文“明洪武十年丁司,吉日所造”(見彩圖【明洪武鐵炮(1377))。這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帶炮耳的鑄鐵炮。這種大口徑直筒炮會明顯增加炮的威力,說明我國古代火炮早在14世紀下半葉就已經發展到了壹個新的水平。明初,火炮已經成為軍隊的重要裝備。有口炮、碗炮、神機炮、旋風銅炮、將軍炮等十余種由軍需裝備局、兵工局制造的火炮(將軍二字常用作強力火炮的稱號)。永樂十二年(1414),明成祖第二次攻克漠北,用火炮克敵。正統十四年(1449),於謙保衛北京,用火炮等火器擊退了瓦軍的進攻。
明末的火炮從16的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的火炮還是有發展的。嘉靖年間制作的虎蹲炮長1 ' 9”(約0.6米),重36公斤(約21.5公斤)。它配有鐵爪和鐵脫扣器。發射前可以用大釘子固定在地上,看起來像老虎蹲伏。這種槍克服了發射時後坐力大,跳動劇烈的缺點。《明慧殿宮部》記載,嘉靖四年(1525)造的“毒火飛天”,炮筒為熟鐵,內裝火藥十余兩,外殼為生鐵鑄造,內裝“砒霜毒五兩”。點火後,它“會飛200步(約330米),而且突然猛烈。這是中國古代用火炮發射爆炸彈的最早記錄。萬歷年間,還制造了大量的長筒槍。萬歷二十年(1592),杭州制造“田字135號將軍”鐵炮,口徑113mm,全長143cm,炮管長徑比明顯增大。槍身有九個箍,鑄壹個槍耳,裝兩個鐵環。萬歷年間,這種鐵炮被明軍用於援朝。
康熙更重視火炮。根據清代文獻的通考,從康熙十三年到六十年,* * *制造了大約900門青銅鐵炮。隨著火炮的大量生產,到了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了火器營,專做槍炮。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規定各省綠營每千人要有10支槍,成為清軍的主要裝備之壹。清朝中期以後,火炮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直到第壹次鴉片戰爭前後,各地軍民為了抵抗殖民主義侵略,建造了壹些重炮,當時的抗英火炮至今還保存在廣東虎門和江蘇鎮江市(見彩圖【虎門沙角炮臺炮建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從65438+20世紀50年代開始,清政府大量采購西方現代火炮,同時建立壹些現代軍事工業制造現代火炮。中國古代火炮逐漸被現代火炮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