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育博苑1號樓2單元2樓辭書館
參訪對象:京東收藏家協會會員王英余
早些天就聽說有壹個退休老人,把他畢生收藏的辭典全都獻出來,讓燕郊周邊的人免費觀看。在還沒見到主人之前,我們猜想著壹定只是壹個很小的房子,有很少的書。壹個人壹輩子能珍藏多少書呀。
然而壹切大大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王老不愧是收藏專家,他所收藏的辭書之多、之全、之廣,實在是令人驚嘆。
清康熙末年(公元17世紀)編纂的辭書精品《康熙字典》,他竟然收藏了10個版本,出版時間最早的是光緒年間出版的線裝40卷本,民國以來出版的各種版本,他更是全部在手,近百冊之多;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明永樂年間(公元14世紀初)編纂的《永樂大典》,他同樣收藏到家;上海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四年出版的《辭源》他壹***有5個版本。光《辭海》他竟然有103冊,出版時間從上個世紀20年代至世紀末,內容從開始的綜合,到後來的按地理、歷史、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專冊。
新中國誕生以來出版的辭書,王老更是壹冊不少。當時很少在個人書櫥裏見到的:《黨史人物傳》、《世界政黨辭典》、《中國政黨辭典》、《中國歷代明君》、《中外歷史人物辭典》等書,都可以在這兒壹覽無余。
消閑、趣味性辭書,在王老的收藏中也比比皆是。什麽《俏皮話辭典》、《魔鬼辭典》、《情人辭典》、《祝酒辭典》等等,許多是人們聞所未聞的罕見辭書。
他告訴我們,退休之後閑不下來的他想找個有意義的事情來做。看著家裏那麽多的書,就想讓它變活起來,不僅僅是放在家收藏,而是讓它們發揮自身的作用,為社會做點貢獻。
這樣壹個社會公益活動,源源不斷地往裏面投錢不說,有的時候還賣力不討好。有的人總是帶著懷疑的眼光說這個是不是要收錢 呀。我們也特別想知道他的家人是否支持他?
王老搖搖頭笑著說:“我老伴常說花錢買壹堆廢紙回來,太不值得了。”
粗略算來,王老40年來用於購買這些辭書的費用多達兩萬多元,這對依靠他工資生活的家庭來說,是壹個不少的開支。老伴的嘮叨也是情理之中,當年買壹部上下冊的《辭海》的價格是17元,現在看來是區區小數,可當時卻是老王月工資(80年代月工資50多元)的三分之壹啊,老伴能不心疼嗎?
王老說他每個星期都要去潘家園淘書,每次花費少則100-200元,多則300-400元。有壹次在潘家園購書,由於挑選了50多冊,裝了壹大編制袋,重量多達七八十斤,因為用肩扛著上下車不方便,誤了搭乘返程車時間,只好改乘無坐車,在車上壹直站了有五、六個小時。那種苦中作樂的滋味也許只有王老自己知道。
“在北京潘家園淘書時,我認識了中國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錢老先生,並在他的推薦下也入了會。錢老非常支持我的工作,聲稱過段時間過來參觀壹下我的辭書館。”王老驕傲的說,並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收藏協會的會員證。
他繼續說道:“我有些朋友,包括華科的好多老師過來看了我的書都很驚訝,說比學校裏的辭典類書籍還豐富,紛紛表示支持這樣的公益性活動,讓社會上的人都能看更多這樣的好書。”
歷時30余年,在歲月的穿梭下,這些書也開始慢慢的升值。我很好奇難道就沒有人賞識這些珍藏版的書籍嗎?
王老笑笑的說:“有,五年前在黑河的時候有壹個齊齊哈爾的人開價8萬買我所有的書。但我沒答應,我舍不得,8萬塊錢對我來說確實很誘人,可那是我半生的精力,壹輩子的財富。”王老確實是我見過的壹個嗜書如命的人,好多書包括康熙字典、中文大辭典,歷經數年,但保存得還是很完好。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郁鈞劍、宋祖英、黃宏等文藝界的政協委員聯名提議小學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王老說出了他自己的看法:“應該學,從小和簡體字壹起學,那樣學得快也學得容易。這些都是中國的偉大文化遺產,像臺灣版的中文大辭典,全都是繁體字。現代社會確實很發達,好多東西都能在網上查詢,但要追根問底,還得翻字典,看繁體字。”
我們的談話不知不覺結束了,希望所有愛書的人都能去育博苑看壹看,看看這個在我們燕郊人生活圈裏的辭書館,讓這種公益精神繼續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