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簡單的小例子。
企業認為他今年可以銷售100元的商品,那麽他就會生產100元的商品。但由於通貨緊縮,錢少了,消費者只有60元,只能從60元起買商品,企業卻不能從40元起賣商品。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盡快把40元起的商品賣出去,而不是放在倉庫裏爛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商品的價格從40元降到30元。
但是如果降低價格,企業賺的錢就少了,打擊了企業的積極性,他就有點不願意繼續生產了。
與此同時,生產同壹種商品的其他企業也在降價,也降到了30元。所以即使降價,也不能保證這個企業的產品能賣出去。
然後企業會進壹步降價,降到20元。這時,如果企業的生產成本是25元,那麽他就虧損了,但他也必然虧損,因為如果他提高價格,商品仍然賣不出去。
長期虧損後,他破產了。企業倒閉了,沒人生產商品,經濟會有大麻煩。
最直接最大的麻煩就是員工失業,賺不到錢,養家糊口。
而且如果企業歇業,沒有生產,交易無法進行,政府無法收稅,無法給公務員發工資,那麽很多政府該做的事情就做不了,甚至可能癱瘓。
為什麽市場上的價格會上漲?
妳假設的情景是通貨膨脹,那我們就以通貨膨脹為例。
壹般人,壹個月掙500塊錢,肯定是不滿足的,因為他有各種想買的東西,假設這些東西總要600塊錢。
然後通貨膨脹,他拿到的錢變成了700塊。只要不是守財奴,他肯定會去買想買卻買不到的東西。同時也有很多人和他壹樣,以前很懷念buy buy,現在決定買了。
原來這些東西的廠家過去只生產1000件,現在突然跑出來3000人買,供不應求。我們做什麽呢擴大生產?這不是說擴張就能擴張的。廠房建設、設備采購和安裝、原材料采購和運輸、工人招聘和培訓等。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
那麽目前當然采用最簡單的方法:價高者得。這樣,這種商品的價格自然會提高。
就像拍賣行拍賣東西壹樣。如果這個東西沒有需求,沒有人跟妳出價,妳出價底價就能拿到。但如果大家都想要這個東西,但只有這壹個,肯定會使勁出價,把價格炒得很高。
以前企業裏人的工資是3000,現在紙幣發多了,企業主給的工資就3000了: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
通脹分長期和短期,取決於政府和市場的預期。短期通脹可能不會大幅提高工資。
例如,如果政府企業主認為他們可以在幾個月或壹兩年內解決通貨膨脹,那麽他們就不需要提高工資,因為通貨膨脹結束後,物價會回到原來的水平。
此外,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提高工資可能會加劇通貨膨脹。為什麽?詳情請看以上觀點。當人們錢多了,他們都去購物,導致商品短缺,並可能加劇商品的價格上漲。
但如果預期是長期通脹,那麽國家和企業必須提高工資。有可能後來有些企業漲了,或者企業主對利潤吝嗇,漲了壹點,但總體趨勢還是工資漲了。
至於增速,要看國家統計的前幾個月或半年的通脹率,以及政府預測的未來幾個月或半年的通脹預期。
企業老板不給加薪怎麽辦?
企業靠員工的勞動賺錢。如果他不給他們加薪,工人們就會罷工抗議,甚至辭職。他怎麽賺錢?他必須漲工資,否則其他企業和同行都會漲工資,而他不會,員工也不會開心,不會努力工作甚至辭職,他的企業很快就會被同行壓垮。
而且在很多國家,當政府預期通貨膨脹會很嚴重,短期內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出臺壹些政策或者法律來強制企業漲工資。
國家如何發行貨幣,貨幣如何流向市場;
國家發行的貨幣由中央銀行的印鈔機印制,有多種途徑流向市場,如:
拿這些錢去回購國債。以前人們買國債,現在政府用新印的錢買回來了,錢自然到了買國債的平民手裏。
買入美元、歐元、日元等外幣。外匯不是政府賺的,是那些出口企業賺的。政府可以拿錢購買手中的外幣,形成國家的外匯儲備。而人民幣自然會流向這些企業,企業再去消費。
把錢存入商業銀行。國家把錢存入商業銀行,銀行用它來貸款給其他企業。
政府投資。政府可以用這筆錢投資建設,比如修建公路、鐵路、港口、廣場、圖書館、博物館等。,而這些錢會進入市場。
等等,手段很多,這些是最重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