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紗帽為何成為官宦的代名詞,頂戴花翎又為何物
“烏紗帽”為什麽成了官宦的代名詞
中國人常常用“丟烏紗帽”來形容官員被廢去職位。那麽“烏紗帽”這個名字起源於哪裏?為什麽成了官宦的代名詞?
關於烏紗帽的記載,最早是在東晉。當時的紗帽有兩種:壹種是白色的,另壹種是烏色的。皇家所戴的紗帽是白色的,而普通官員和百姓戴的紗帽是烏色的。東晉時期的“烏紗帽”跟權力壹丁點關系都沒有。到了南北朝時期,烏紗帽依然和官職沒有關系。不過,此時的烏紗帽經過改良,出奇的貴,普通百姓買不起。隋唐時,全國上下不論地位尊卑,都可以戴烏紗帽。只是在帽子上裝飾不同數量的玉塊,來區分職位的大小,如壹品有九塊玉、二品有八塊玉、三品有七塊玉,以此類推,到了六品就不許用玉塊裝飾了。到了宋朝,官員所戴的烏紗帽增加了兩只軟翅,以顯示威儀,並在軟翅上繡上不同的花紋,用來區別職位的高低。到了明朝,烏紗帽正式被定為官帽。朝廷的大小官員,在辦公室時都要戴上烏紗帽,而普通百姓不許戴。烏紗帽終於同權力聯系在了壹起。
清朝時,紅纓帽成了正式的官帽,烏紗帽也就淡出了歷史。由於人們已經習慣將烏紗帽代指官位,所以這個說法便延續至今。
頂戴花翎是什麽呢?
“頂戴花翎”是清朝的官帽,分兩種:壹種是涼帽,另壹種是暖帽。涼帽多在夏天使用。呈圓形,沒有檐,像壹個扁喇叭,壹般用藤、篾席制成,外面裹了壹層綾羅。綾羅的顏色也有多種,有白色、湖色、黃色。涼帽的頂端綴有紅纓頂珠。暖帽多在冬天使用,大多用皮、緞、布制成,四周有壹圈檐邊,通體黑色,頂端綴有紅色帽緯和頂珠。
清朝官帽的頂珠多以寶石制成,官品不同,寶石的材料也不同。壹品官員帽子的頂珠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鏤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
清朝官帽頂珠下有翎管,用來安插翎枝。翎枝又分為兩種:花翎和藍翎。花翎由孔雀羽制成,藍翎由鹖羽制成。花翎佩戴者是品級高的大臣,或者有赫赫戰功的將領,低品級的官員不允許佩戴。花翎又分三種:壹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眼”是孔雀翎上圓形的黑圈,壹個黑圈就稱為壹眼,兩個黑圈稱二眼,三個黑圈稱三眼。不同品級的官員必須嚴格佩戴相應的翎枝,不得僭越。藍翎又稱為“染藍翎”,是用染成藍色的鹖鳥羽毛制成的,無眼。佩戴者壹般是六品以下的軍官或者侍衛。因為鹖鳥生性好鬥,不懼死亡,這種翎枝安插在將士頭上以顯英勇。
佩戴頂戴花翎的官員,地位非常尊貴,因此清朝為官者對此非常向往。據記載,乾隆至清末百余年中,僅僅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三眼花翎,可見頂戴花翎的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