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致庸是晚清山西晉商的代表人物。在家族事業的關鍵時刻,他棄文從商。在他的不斷努力下,生意蒸蒸日上。到清朝末年,喬氏家族在中國各地擁有銀行、錢莊、當鋪、糧店200余家,資產達數千萬兩白銀。
嘉慶二十三年,喬致庸出生在山西祁縣的壹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喬全美在他小時候就去世了,他是由他的哥哥喬廣智撫養大的。少年時,由於哥哥去世,喬致庸輟學下海經商,開始掌管喬家的生意。當喬掌管家務時,他的家族生意日益興隆,成為山西富邊的商人。
其下屬的綜合體名稱霸包頭,有“先有綜合體繁華,後有包頭城”之說。此外,大德通、大德恒兩大銀行遍布中國各地的商埠碼頭。
喬致庸為人隨和,為人正直,“以德經商”。喬致庸壹生做了許多好事。光緒三年大旱,喬致庸開糧倉救助災民。光緒三十二年,喬致庸逝世,享年八十九歲。
擴展數據
晉商,通常意義上的晉商,是指明清五百年間的晉商。山西商人從事鹽業、銀行等業務,尤以銀行為甚。晉商也為中國留下了豐富的建築遺產,如著名的喬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三多堂、王家大院等。明清晉商利潤的封建化主要表現為捐錢助付、購買土地和高利貸資本。
最著名的是匯通天下的山西票號。
晉商資本中最著名的理財資本形式是票號。匯票銀行又稱匯票銀行或匯兌銀行,是專門從事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在匯票號碼出現之前,商人購買和交易都要靠現金支付,在外地賺錢也要靠專門的押運機構把現金運回來,不僅要花很多錢,而且費時費力,經常出錯。
這迫使外出經商的山西商人尋求新的出路。後來,他們調查晉商交易的地方,挑選精益合夥人,在天津、張家口、沈陽、蘇州、上海、廈門、廣州、桂林、重慶、長沙等地開設交易所分號,招攬生意。因為這種兌換這裏交錢,那裏用錢,手續簡單好用。
因此,除了山西商人和外地商人,也有政府和官員委托匯款。隨著資本的增加,外匯的位置越來越大,利潤越來越多。然後吸收現金,發放貸款,日升昌的生意蒸蒸日上。
其他晉商也借鑒日升昌的經驗,投資票號,形成了著名的山西票號。
到鴉片戰爭前夕,山西大約有八家銀行。鴉片戰爭後的十年間,日升昌、魏福活、日新中三家山西銀行在全國23個城市設立了35家分行,不僅專營外匯業務,還兼營存貸業務,將外匯、存貸結合起來,利用外匯承兌期,占用客戶現金進行高利貸,獲取高額利潤。
參考來源百度百科-喬致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