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那些奇葩的手榴彈
在二戰的最後幾個月中,德國軍工產業瀕臨崩潰,在戰爭初期尚能維持的標準化生產已經難以為繼,由此德國人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使用各種各樣的材料生產不同種類的簡易手榴彈以供前線使用。由此誕生了壹系列手榴彈發展史上的“奇葩”。
玻璃手榴彈
這種手榴彈最大特點是整個雷體由玻璃器皿制成,根據生產廠商和生產時間的不同,手榴彈的造型略有差異。根據造型不同,手榴彈的裝藥量也有不同。此外,有資料指出,為了加強殺傷威力,壹些生產批次的玻璃手榴彈中被摻入了金屬碎片。
由於玻璃手榴彈裝藥量不足,同時玻璃破片也難以達到金屬破片的殺傷力,因此其實際作用相當有限。這種手榴彈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投入了戰場,主要被用於東線戰場對抗蘇聯紅軍的戰鬥中,戰後僅有少數被西方收藏家保存下來。 ?
水泥長柄手榴彈
該型手榴彈主體由水泥制成,不過造型類似於M-2 4,具有壹個可以抓握的長柄,便於慣常使用M-24/43系列手榴彈的士兵使用。
水泥長柄手榴彈主要有2種設計,其中的1型帶有木柄,並且在木柄上開有壹道刻槽,通過這道刻槽將引火線聯通雷體和木柄末端,並且系上壹個小木塊組成簡易的拉發引信。而在木柄頭部則有壹個類似音叉的兩股分叉,並且在分叉上纏有鐵絲用以固定住水泥制的雷體。在水泥雷體頭部中心開有壹個空洞,用於向雷體內插入標準的1/4英寸直徑的標準T N T炸藥柱作為裝藥,而在雷體底部則蒙著壹層半透明防水紙,並且在中心有壹個3/4英寸的開口,此開口與長柄中的刻槽對其,用於連通引火線。
另外壹種則更為簡單,雖然保留了在長柄內的引火繩等拉發引信組件,但在木柄前端開孔用於裝入炸藥,然後再將其放入水泥模具中裝上水泥雷體。到最後期又誕生了壹種更加簡易的水泥長柄手榴彈,該型手榴彈直接以錫制罐頭為雷殼,但在雷殼和裝藥之間有炸藥,其他部分與1型和2型類似。
航空炸彈改裝手榴彈
作為曾經的空軍強國,各型航空炸彈更是在戰場上收割了無數生靈。然而,到了戰爭末期,德國空軍疲於應付盟軍不間斷的戰略轟炸和蘇軍鋪天蓋地的攻擊機群,能夠從容進行對地攻擊的機會可謂是屈指可數,而因此壹系列航空炸彈就被堆積在各個倉庫中尷尬的成為了“擺設”。
為了進行“廢物利用”,德軍開始開動腦筋,將其改裝成各種爆炸物,而其中就包括了手榴彈。作為傘降炸彈或者集束炸彈的子彈藥之壹,Splitterbombe(德語,意為“殺傷彈”)可謂小巧玲瓏,長160毫米,直徑50毫米,全重僅0.498千克,而裝藥量更是只有0.031千克,大小適中,因此被選為改裝手榴彈的原材料,德軍軍械人員在拆除原有引信之後,為其增加了壹個BZ-40型引信,壹個較為簡單的手榴彈就此制成。
由於這種簡易手榴彈由子彈藥改裝而來,充分考慮到了殺傷人員的效果,彈壁較厚,相比起其他的簡易手榴彈在爆炸時可以釋放出更多的殺傷破片,因而威力更大,同時由於彈體大多為正規兵工廠生產產品,而且大多產自戰爭中前期,瑕疵率較低,因此也減少了儲存和使用事故的發生率,算得上是壹種較為成功的產品。
結語
總的來說,這些簡易手榴彈適應在戰爭末期德國早已枯竭的金屬材料供應情況,大規模生產,可以用來快速武裝戰爭末期匆忙組織起的大量部隊。不過,由於在戰爭末期粗制濫造等原因,這些手榴彈普遍存在安全性極差的缺陷,比起所要對付的敵人,反倒是這些手榴彈的使用者們更需要膽戰心驚。而且其威力參差不齊,即使勉強投擲出去,效果也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