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壹詞的漢語詞源來源於日本人對照片的稱呼(photo,來源於中國古代的“照片”壹詞)。按照日語的原意,相冊的主題可以是人、動植物、建築、風景、寶石或天體等等。但由於寫真集這個詞是在1980年代傳入香港的,當時只有香港女星王曉鳳和惠英紅拍過裸照,出版過寫真集,所以當時的寫真集在香港只是代表女性的“裸照集”,甚至與普通的色情刊物沒有區別。
因為港臺省深受日本文化的影響,所以港臺省的很多女藝人在1990s出版了有裸照的相冊。久而久之,相冊這個詞在中文裏的定義逐漸變成了以藝人為模特的“相冊”,不管是不是裸照。但在藝術家肖像以外的題材中,含有其他攝影題材照片的印刷品仍稱為“相冊”、“影集”或“影集”;不像日本那樣統稱為相冊。
中國肖像壹詞的含義:
人的形象
宋代王安石寫胡笳《十八拍八》:“生死難,我卻轉身。我不忍心回頭看那張舊照片。到了王朝,顏色就變了,天氣壹直陰沈。”
繪畫形象
北齊顏之推《顏家訓》所載雜技:“吳烈親王偏於拍照,坐客時可酌情染,即數人。”
《風土錄》卷十四,畫像為真:“今先人畫像為真,遺骨描述為照片。”
如實描述
南朝劉勰寫《文心雕龍》,其中有這樣的感悟:“為情人獻畫像,為作家淫行煩。”
照片壹詞在日語中的含義:
拍…的照片
相片
因為相冊的定義很寬泛,很難研究起源。如果前提是“把復數的照片編出來,復制成出版物”,那麽歷史上第壹本相冊就是大自然的鉛筆;(英國人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於1844年用他的卡洛法制造)。臨時翻譯)。自然筆跡從1844到1846分六冊出版,附照片24張。因為當時的銷售情況並不理想,只有六冊。完整的“大自然的筆跡”大概有十五個。
1938期間,美國攝影師沃克·埃文斯的個展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行,這是歷史上首次在博物館舉辦的個展。當時的《沃克·埃文斯:美國攝影》收錄了攝影展中的所有照片並編輯出版,被視為“現代相冊”的開端。
1952年,法國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雷(Henri Cartier-Bre)的攝影集《Images à la sauvette》(英文譯為“決定性時刻”)出版,其中收錄了亨利·卡蒂埃在世界各地拍攝的126張照片。
在1955,愛德華·史泰欽舉辦了壹個名為“人類的家庭;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來自68個國家的273名攝影師的503張照片正在展出。後來,史泰欽的妹夫卡爾·桑德堡將展出的照片編輯成與攝影展同名的相冊,編輯方法對以後相冊的制作影響很大。
相冊壹般翻譯成英文Photobook;日本采用英文單詞Gravure(英文Photogravure的縮寫,常用於雜誌和“相冊”的印刷方法)。相冊模型也俗稱Guradoru(日語:ぐらどる),Guradoru壹詞來源於英語凹版偶像(日語:グラビァィドル)
壹本相冊(以藝人為模特的相冊,下同)在西方不成氣候;除了美國女歌手麥當娜1992發行的《性》之外,沒有其他西方相冊更吸引眼球了。雖然西方市場上有很多以人像攝影為主題的相冊,但基於西方根深蒂固的傳統閱讀文化,人們更傾向於購買圖文並茂、信息豐富的專題雜誌。許多西方女藝術家為雜誌拍攝照片,甚至為成人雜誌拍攝裸照。所以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買價格更低的雜誌是壹舉兩得。所以西方沒有相冊市場,發展遠不如日本。
但相冊可以說是從雜誌衍生出來的,只是把雜誌的內容摘抄出來,編了壹定數量的照片。它的性質和雜誌基本壹樣,但是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至少不需要編輯文字)。可見,出版相冊的成本不壹定比雜誌高多少,但相冊的價格是雜誌的十幾倍,出版商賺取的利潤相對翻倍。再加上粉絲對偶像的追捧,在日本、香港、臺灣省出版了相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