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容上看,“8”樣板戲與“9”樣板戲作品有區別,但“8”樣板戲與“9”樣板戲關系密切,制作年代接近,作品具有相同的風格特征。此外,學術界在研究樣板戲時,也會比較樣板戲作品。鑒於此,筆者認為還是兼收並蓄為好。
從時間順序上看,樣板戲的數據應限於1966年5月前後至10年6月四人幫倒臺期間產生的相關數據。然後是相關的文字、圖片、樂譜、音像制品等。1976 10之後生產的不是文革遺物,可以排除。但從樣板戲收藏的概念來看,應該不僅限於10年期間生產的物品。
同時,為滿足學術研究對原始資料收集和利用的需要,應擴大範圍,拓寬領域。更何況“文革”後產生的相關文章也更有收藏和研究價值。更值得註意的是,在樣板戲成為模特之前,有些作品是有“前輩”的。比如沙家浜的前身是滬劇《蘆蕩火》,紅燈記的前身是電影《革命隨後來》,港灣的前身是淮劇《港灣的早晨》。也就是說,如果把收藏的視線和觸角延伸到樣板戲產生的歷史背景,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40年代延安“戲改”(戲劇改革)運動(延安時期首創歌劇《白毛女》)和50年代民族現代戲創作,直至樣板戲產生和傳播的全過程。
源流
他們的醞釀和創作成型較早,最後在江青發表《論京劇改革》後的1964 ~ 1966年間修改定型。江青曾經組織、參與和處理過這些作品的改編、排演等壹些後期處理工作,因此被打上了“江吉”的符號。5月23日,1967,為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25周年,樣板戲同時在京劇院上演。毛澤東帶領許多政治局成員出席並觀看,從而給予了強有力的政治支持。江青進入中央文革小組,積極參與中央政壇核心,都與此有關。
後來,京劇《龍吟》、《平原之戰》、《盤石灣》、《紅色娘子軍》、《杜甫的山》、芭蕾舞劇《沂蒙頌》、《草原兒女》、鋼琴伴奏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等。被陸續添加,也在廁所樣板戲之列。
因為這些作品描寫了中國* * *生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在武裝鬥爭和經濟建設中的現代生活,所以被賦予了更廣泛的政治意義:被納入與所謂帝國將軍和才女占領舞臺相對立的革命文學路線,被當作批判、周揚修正主義文藝黑線的論據和武器,被當作工農兵占領文學舞臺和文化大革命的典範。
朝陽溝在中國現代戲劇史上的獨特品位和地位是無可爭議和不可替代的。該劇由河南豫劇學院第三團於5月1958在鄭州首演,編劇楊蘭春,導演楊蘭春、徐鑫,音樂設計王季瀟、蔣宏軒,舞臺美術設計關鵬。馬林用壹枚銀戒指裝飾,王善樸用壹枚螺栓裝飾。同年6月,調到北京演出。在隨後的演出中,魏雲出演了《銀環》,馬林飾演了二姨。在此期間,常香玉曾經扮演過保保娘的角色。1963年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話劇藝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