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是壹種制作簡單但藝術性很高的漢族民間工藝品
它是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再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
成分,再經過防裂防黴的特殊處理處理,制成形制顏色各異的面團
「面塑歷史」
中國的面人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壹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時已不可考。但史學家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豬來推斷,距今至少已有壹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在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也有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那時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
民間對捏面人還有壹個傳說,相傳三國時諸葛亮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大作,機智的諸葛亮隨即以面制成人頭與牲禮的模樣來祭拜江神。說來也怪,壹時間風平浪靜,部隊安然渡江並順利平定南蠻,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
「面塑的制法」
面人按其使用功能可分為兩類,壹類是專用於收藏的面人,另壹類是可以食用的面人。用於收藏的面人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制成,而用於食用的面人則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捏面人最重要就是配方,配方好了才能讓面人不褪色、不腐爛,否則面人放不到半月就不行了;
「各地面塑」
菏澤面塑
“天下面塑出穆李。”在面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穆李村面人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而菏澤市李派壹直獨占鰲頭;澤面人相傳於堯舜時代,面人生動、形象、帶有濃厚的民間風味,並且具有較長的保持性;
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當地人稱之為“羊羔兒饃”,古時的“羊”即是“祥”,有著“吉祥”的寓意。其造型樸實,不多修飾著色,往往僅用品紅點彩。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忻州面人各式各樣,五花八門,豐富多彩;是流傳於民間的傳統藝術活品,它深藏於民間、紮根於民間,成為當地的工藝品之壹。
絳州面塑
絳州這裏的面人註重彩色點染,花色絢麗,所以當地人稱之為“花饃”。絳州花饃,造型比較誇張,塑造造型別致,尤其以“走獸花饃”最為出色。
作為南方人,估計很少有人親眼見過這些小面塑,而在北方的很多廟會都還能見到老大爺、老奶奶在捏面人,面人給他們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憶;千年的面塑藝術文化走到今天,它承載了很多中國人文地域文化的精髓,作為文化和幾個世紀的記憶,面塑應該而且必須要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