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天
2022年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壹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幹支歷的節氣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入伏”後,全國多地將會進入持續高溫模式。傳統歷書規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這裏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幹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壹天。伏天的長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別上。因為每年夏至節氣後的第三個庚日(初伏)出現的時間不同,所以導致中伏的天數也不相同。中伏時間有長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於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兩種情況。
2022三伏日歷
“夏至三庚便數伏”:
①初伏:7月16日至7月25日,10天;
②中伏:7月26日至8月14日,20天;
③末伏:8月15日至8月24日,10天。
2022三伏天有40天,三伏在小暑和大暑節氣之間,正值盛夏酷暑,多地開啟“蒸烤”模式。今年7月16日入伏,收藏提醒,註意防暑降溫!
三伏天,“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所以三伏天是壹年中最熱的時候。入伏後,高溫、高熱、高濕的環境“桑拿天”頻繁出現,熱浪襲人,酷暑難耐,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所以在飲食上,也要多加註意。
三伏天的習俗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對三伏天的記載,在《史記》與《漢書》中都對伏天有過記載,例如在《漢書》中寫道:“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唐人張守節也曾說:“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雲初伏。”“伏天”的概念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而漫長的歷史發展也衍生出許許多多的習俗。
在北方尤其是北京城,有這樣壹種習俗,“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伏天飲食習俗已經在北京城傳承了數百年。
那為什麽北京城會出現這樣的習俗呢?這種習俗與傳統農業時代的生產力是緊密相關的。當時的中國並沒有蔬菜保鮮方式,伏天又正好是田地青菜青黃不接的時候,在如此炎熱潮濕的伏天裏,人們又希望能夠吃壹些清淡的食物,在吃不到太多新鮮蔬菜的情況下,也就出現了伏天吃水餃、面條與烙餅的習慣。
吃這些食物不但是人們的應急之需,還有壹些美好的寓意,就頭伏天吃的餃子來說,餃子形狀酷似元寶,而元寶又象征著福氣,“福”與“伏”又是諧音,人們希望通過吃餃子獲得福氣,順順利利地度過炎熱難熬的伏天。
而二伏吃面的習俗,其實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那麽既然伏天已經很熱了,為何還要吃熱面呢?在南朝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說:“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在古人看來,炎熱的五月(農歷),寓意並不是太好,所以被稱為“惡月”,在惡月裏吃面條,是辟邪的好辦法。
三伏吃餅與雞蛋則是為了補養身體,在三伏當中,在長時間的高溫天氣裏,能量會消耗得特別快,所以為了補養身體,就要在三伏天裏吃雞蛋與烙餅。其實除了這些食物之外,三伏天還有著其他的飲食風俗,例如在上海,人們有著頭伏餛飩二伏茶的習慣,餛飩的清淡與茶葉的清香都可以滿足人們在伏天的飲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