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隨著“文藝復興”在歐洲發展壯大,許多作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和貿易的繁榮,歐洲商人隨即開啟了“大航海時代”,開始跟世界各國展開了貿易活動。為了結算方便,商人們發明了“銀幣”。
到16世紀初期,也就是明朝萬歷年間的末期,銀幣隨著中外貿易活動的增多,逐漸傳進我國,不過,此時期的銀幣並沒有被當作真正的貨幣,僅僅作為士大夫階層的壹種玩物。銀幣在我國成為真正貨幣是到光緒年間的事情了,名稱也改稱為“銀元”或“大洋”。
1923年鑄造的袁大頭銀元
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朝政府首次鑄造了銀元,由“廣東造幣廠”鑄造,稱作“光緒元寶”,直徑為39.5毫米,厚度為2.3毫米,重量為7錢2分,約27克,含銀量在90%,以後的含銀量逐年降低,最低時降至70%左右。
我國最後壹批銀元在1923年鑄造,由天津造幣廠鑄造,正面是袁世凱頭像,因此,這壹批銀元稱作“袁大頭”。
從時間節點來看,流傳下來的銀元,以“袁大頭”為例,至少經過了97年,它的品相多多少少發生了壹些變化,比如,顏色變黑,表面不再光滑明亮,甚至還有壹些坑坑窪窪的腐蝕痕跡。
1923年由天津造幣廠鑄造的袁大頭銀元
這些情況實際上都是銀元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跟空氣裏的硫元素,如二氧化硫、硫化氫、硫酸鈉等分子發生了化學變化,導致銀子的本色發生了變化。
遇到這種情況,許多收藏者第壹時間都會想著去清洗,把銀元表面清理幹凈,讓其光鮮如新。
實際上,我並不建議收藏者去清洗銀元或其它銀器,不管用什麽方法來清洗,都會或多或少的損傷銀元,壹是讓銀元的總重量減輕,二是讓銀元表面留下劃痕。
更重要的是,銀元經過幾十年、上百年的保存,表面已經形成了包漿,包漿並不影響收藏價值和市場價格,若清洗方法不正確,會損傷包漿,從而影響到收藏價值。
如果非要清洗銀元,那麽,怎樣才算正確清洗呢?以我的經驗,主要有兩種方法。
袁大頭銀元反面
第壹種,用開水清洗。
這種方法是針對稍微有些變黑的銀元。先把純凈水倒入陶瓷或玻璃鍋裏燒開,再把銀元放進水裏,然後燒開水,把銀元煮上7分鐘左右,待開水降溫後,撈出銀元,立即用軟毛刷或棉布擦拭,若有些痕跡擦不掉,可以蘸壹些鍋裏的溫水來擦拭,經過多次擦拭,基本上能除掉銹跡。
為什麽要用陶瓷鍋或玻璃鍋,是因為陶瓷或玻璃的化學性質相當穩定,加熱後不會跟銀元起變化。
1890年鑄造的
第二種,用洗銀水清洗。
這種方法是針對黑色較多的銀元所用。準備好洗銀水(硝酸鹽水)後,把銀元投進洗銀水裏,過7秒鐘後,立即撈出,迅速用大量清水進行沖洗,然後,再用棉布擦拭幹凈即可。或者,把銀元從清水裏撈出後,甩掉表面的水珠,用吹風機吹幹也可以。
用這種方法清洗時,務必要掌控好銀元在洗銀水裏浸泡的時間,決不能超過7秒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