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飯省下糧票作紀念
王維平的家仿佛是壹個糧票微型博物館。他頗為得意地拿出兩大本收藏夾,裏面夾滿了花花綠綠的糧票,時間跨度達38年,地區則包括江蘇、湖南、湖北、廣東等20多個省份。“最大面額為壹百公斤,最小面額是半市兩,最早的是1955年,最晚的是1992年。”
王維平最珍愛的是那張“半市兩”糧票,上面寫著“1972年上海市糧票”,印有淡紫色的女紡織工圖案,看起來嶄新如初,因為這是他所有收藏中面額最小的,更因為這是他餓肚子換來的。1972年他去上海出差,換了當地糧票去上海柴油機廠食堂吃飯,找零得了這張糧票。臨走時,同事用半市兩糧票買了饅頭帶在路上吃,他卻寧願餓肚子也要留下此糧票作紀念,“當時看同事吃饅頭我也很餓啊,沒辦法,太喜歡了,不吃飯也要留著。”王維平笑著回憶道。
當年糧票是由各地糧食局統壹發放的,往往印著反映各地風土人情的圖案,地域特色十分鮮明,尤其是少數民族偏遠地區的糧票十分精美。比如許多內蒙古糧票上印著牛群,或是壹群豬在豬圈裏吃食的場景,讓人忍俊不禁。新疆糧票的圖案就更加華麗了,青年男女的篝火晚會、豐收季節姑娘們壹起摘葡萄、小夥子策馬奔騰……文革時期,糧票被打上了時代烙印,佳木斯市糧票上印著毛主席語錄:“必須把糧食抓緊。”
跟手機充值卡壹樣,不少糧票都設有效期的,比如“1991年攀枝花市糧票大米1千克”上註明“兩月有效過期作廢”,1963年廣州市糧票還分單月用、雙月用、季度用,“不過從來不會過期的,因為根本不夠吃啊!”王維平告訴記者。
當年出差要換全國糧票
上世紀70年代,糧票是市民家中最重要的東西。王維平回憶,每個月,糧票都會按時、定額發放到每個居委會的居民小組手上,再由居民小組分配給每個家庭。“國家對糧票的管制很嚴格,並不是拿著糧票就可以買米了。”當時買米,家庭主婦要帶上錢、糧票和糧食證,前往定點糧店進行購買,每人每月大概能分到30—36斤糧食。
“當時早稻米比晚稻米俏得多,知道為什麽嗎?”王維平壹邊翻閱著壹張張發黃的糧票,壹邊給記者賣了個關子。他說,因為同樣重量的早稻米比晚稻米煮出的飯要多些,能讓人吃得更飽,人口多的家庭,幾乎每月都排隊買早稻米。“從1982年開始,口感較好的晚稻米越來越吃香。”因為農村推行承包責任制等改革措施後,糧食產量大增,大家再不必為餓肚子擔心了,當然喜歡口感好的晚稻米。
令他印象最深的還有當時壹些農村人到城裏來走親戚,往往會自己帶上米,因為住宿可以解決,但多吃飯就沒辦法了。出差要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換全國糧票,到達後再換當地糧票,不然飯都沒得吃。
希望進校園辦糧票展覽
1993年,頗具“中國特色”的糧票終於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糧票已成為人們對計劃經濟時期的特殊記憶,也成了收藏品中的新寵。談起收藏初衷,王維平告訴記者,開始只是覺得糧票很好看,越集越多,從1987年開始收藏,老伴笑他是“小孩玩畫片”,他卻堅持了20年,現在老伴也支持他,經常幫他托朋友要糧票。收藏糧票要砸多少銀子?他的糧票來源壹部分是自己家中保留的,更多的是跟全國各地的糧票收藏愛好者交換來的,至今沒有花錢買過。
他說,糧票能折射出時代和歷史的變遷,其歷史和文化價值遠遠超出了它本身的經濟價值。現在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在校園裏舉辦糧票展,喚起青少年節約的優良品德以及對現在美好生活的珍惜。雖然,這些糧票現在已經失去了兌換糧食的功能,但王維平希望通過本報以票會友,壹起分享糧票背後的故事,如果妳家中有閑置的糧票,可以贈給王維平。 本報記者 徐兢
鏈接>>>
成套糧票升值空間大
業內人士指出,收藏糧票要符合“老、少、好”的三字要訣,目前糧票的市場價從5元到300元壹枚不等,若能收集成套的話就相當有價值。決定其珍貴程度的有年份、品相、稀缺度、票面主題等要素。專家預測,糧票升值空間還很大,但短期內不會有明顯提升。例如遼寧省1955年發行的第壹套糧票2004年市價超過1500元,現在已經到了3000元左右。但是糧票收藏家們表示,因為該項收藏更多的是歷史紀念價值,很多人懷著對過去經歷的紀念才收藏糧票的,所以目前靠糧票還不能實現快速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