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作為朝廷派出的任命官員,從明代開始逐漸形成了壹種官員制度。清代北京丁琪媛之後,督撫、督撫的設置進壹步制度化,清初出現了督撫並存的時期。很快,總督由臨時派遣變為定制,由專事軍務變為軍民壹體,實際上成了該地區的最高軍政長官。
直隸是天子腳下重要的都城和輔都之地,地位比其他省份更重要。直隸總督經歷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過渡時期。統壹軍隊是總督的職責。直隸總督除了維護地方治安,還負責保衛首都。所以當時有詩:“三都輔政,守都。”說明朝廷對直隸總督統軍保衛首都特別重視。
從雍正二年李任第壹任直隸總督,到三年(1911)張任直隸總督,在187年中期,* * *產生了73位直隸總督,有的任期只有幾個月,只有方冠成、和方冠成任職超過5年。其中,李鴻章的任期最長,他三任,長達28年。這種平均不到兩年的頻繁更替,不僅僅是因為壹些督撫的去世、免職或降職,也是清朝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官員的壹種手段。因為朝廷怕地方官長期住在同壹個地方,難以控制,所以認為適當更換可以避免這種弊端。
直隸總督管轄的面積遠遠大於今天河北省的行政區劃。尤其是清末,管轄區域達7州104縣,行政區劃延伸至內蒙古、山東、奉天、山西部分地區,南北長2600余裏,東西寬1200裏。隨著外交、貿易、海防事務的增加,清廷增設北洋貿易大臣、南洋貿易大臣,並規定直隸總督兼任北洋貿易大臣。清末建立近代海軍時,朝廷命時任直隸總督的李鴻章負責籌建,可見直隸總督在晚清舉足輕重。
作為封建王朝的重要大臣,壹些直隸總督在任期內也為當地政府做了壹些實事。據史料記載,曾國藩奉命監管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並於同治年間正式出任直隸總督。當時的直隸,剛剛結束第二次鴉片戰爭,到處是壹片廢墟,饑荒遍地,民生雕敝,吏治腐敗,軍事裝備松懈,社會秩序極其混亂。曾國藩上任後,壹是整頓吏治,減輕百姓負擔,嚴令各地“除申請錢糧外,不得發任何款項”,警示各級官員“待民政如家”,為百姓“休養生息”創造條件;二是清理監獄訴訟,審理各類積壓已久的民事、刑事案件,制定《直隸清理訴訟十件事》;三是河道整治、永定河疏浚、南北堤防加固,壹定程度上緩解了洪水的發生;四是救濟災荒,采取相應的救濟措施。曾擔任直隸總督雖然只有壹年多的時間,但他的所作所為對當時轄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隸總督署的前身是大寧署和總參署。雍正初年,原直隸總督升任直隸總督,仍駐保定,於是在原有基礎上重修總督署。總督府的建築布局基本繼承了上壹代府衙的建築特色,主體建在南北中軸線上,即中路;東西兩側為對稱的輔助建築,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中路主要建築主要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以及左右廂房、廂房。第三灣黑門之上,懸掛著雍正帝題寫的“直隸總督署”的牌匾,封閉的格局,威嚴的大氣,給人壹種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覺。但由於衙門位於皇帝腳下,所以所有建築都比較樸素,沒有油漆等華麗的裝飾。
總督府大堂壹般不是直接用來審理各類案件的,主要是總督府舉行隆重祝賀儀式和重大政務活動的地方,如承辦詔令、祭奠、祝賀皇帝、太後、皇後生日等。
從大堂進入是二廳,主要用於總督接待外國官員及其家屬,舉行壹般禮儀活動和審理案件。第二廳的東側是議事廳,是總督上完課稍事休息,與幕僚討論的地方。西邊叫通知堂,是藏書家整理檔案,讓總督處理政務的地方。
從二廳到裏面,隔著壹堵花墻,中間有直通內院和上院官邸的直廊和垂花門。官邸是總督處理日常政務、審閱公文的地方;方上是州長和他家人居住的地方。平時禁止外人進入內屋。總督府東路上的主要建築有廟、殷飯店、幕府和東花廳。銀賓館主要是用來招待貴賓的。西路上的主要建築是官宅、馬廄、幕府院和小教場。
在中國近代史上,直隸總督署與許多重大事件直接相關。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如火如荼,保定是義和團運動的重要中心。同年5438年6月+10月,英法德意侵略軍入侵保定,總督府被占領。遵照李鴻章的指示,直隸總督廷勇等留在總督府的官員下令直隸駐軍離開省城,任由侵略軍燒殺搶掠。但侵略者在總督府大堂誣陷他人縱容“拳匪”殺洋人、燒教堂,並對廷勇、沈家本等官員進行審判,判處死刑。外國侵略者坐在總督府大堂審判中國官員,是中華民族和直隸總督府歷史上的奇恥大辱,也是落後必挨打的慘痛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