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特點是:早年畫風清潤,晚年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曠逸,筆簡意遠,惜墨如金。以側鋒幹筆作皴,名為“折帶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數筆,逸氣橫生。
1、繪畫成就:倪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中山水畫中采用了典型的技法——折帶皴,是元代南宗山水畫的代表畫家,其作品以紙本水墨為主。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展,畫法疏簡,格調天真幽淡。
2、作品多畫太湖壹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幹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簡中寓繁,小中見大,外落寞而內蘊激情。他也善畫墨竹,風格“遒逸”,瘦勁開張。畫中題詠很多。
3、他的畫由於簡練,多年來偽作甚多,但不容易仿出其蕭條淡泊的氣質。在倪瓚的畫論中,他主張抒發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王蒙並稱元四家。
4、明清時代受到董其昌等人推崇,常將他置於其他三人之上。明何良俊雲:“雲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王冕《送楊義甫訪雲林》說,倪瓚“牙簽曜日書充屋,彩筆淩煙畫滿樓”。
擴展資料:
1、倪瓚與黃公望、王蒙、吳鎮合稱“元四家”。倪瓚家中富有,博學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門。元順帝至正初年,散盡家財,浪跡太湖。存世作品有《漁莊秋霽圖》《六君子圖》《容膝齋圖》《清閟閣集》。
2、元天歷三年(1330)到至正十壹年(1351)的20年內,是倪瓚繪畫創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士,倪瓚曾為其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
另壹位他所推崇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的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十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傑作之壹,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
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全真教,養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3、倪瓚是影響後世最大的元代畫家,他簡約、疏淡的山水畫風是明清大師們追逐的對象,如董其昌、石濤等巨匠均引其為鼻祖,石濤的書法題畫,從精神到體式皆是以倪瓚為法的。
倪瓚亦是壹個以復古為旗幟,而追求藝術個性化的書法家,他與張雨、楊維楨壹樣,既屬於這個時代,又不屬於這個時代,這就是藝術對時代的超越性價值。
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仍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壹”,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百度百科-倪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