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關於國防的名人故事

關於國防的名人故事

托起姚宏女孩的求學夢。

上世紀90年代初,剛入伍的何跟隨部隊到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白雲鄉開展“瑤寨學雷鋒”活動。他了解到,那裏的紅瑤人受“女不讀書”的舊觀念束縛,世世代代不讓女孩上學。他很不高興,開始四處奔走幫助窮人。

山路漫長而崎嶇。何方立壹村壹村地走訪,挨家挨戶地動員,在田間進行說服。他從當時僅有的21元零用錢中,擠出壹份來資助姚宏的女孩上學。他的帶動和影響引起了外界對姚宏女童輟學問題的關註,結束了姚宏女童不讀書的歷史。在姚宏的女孩中,有女教師、女村幹部和女* * *黨員...

當年受助的女孩馮桂仙,現在是融水民族小學的老師。她說:“如果沒有武警部隊和何大爺的幫助,我們這壹代姑娘今天還困在山裏呢。”

20多年來,何資助的姚宏女孩都走出了大山。但何壹直在為給山區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條件,幫助貧困群眾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而奔波。在何的影響下,走出大山的學子們也用不同的方式傳遞著這顆愛的種子。

大山深處的“夫妻崗”

茫茫林海、巍峨群山中,有壹個特殊的崗位——桂林聯勤保障中心某倉庫裏的“夫妻崗”。在過去的23年裏,* * *有9對夫婦在這裏執行特殊的邊防任務。

早期的“夫妻崗”,水路“三不通”,物資靠馬扛,水要在山下的河溝裏挑,照明靠煤油燈,哨兵夫婦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近年來,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現在的崗位已經通了水和電。

現任哨兵,在妻子隋的陪伴下,已經在深山哨所生活了五年。他兒子剛來的時候,還是個餓肚子的嬰兒。現在他是壹個滿山跑的6歲小孩。每天丈夫巡山,妻子在家做家務,早晚步行兩個多小時接送孩子上學。

“既然嫁給他,就要嫁給他的事業;既然愛上他,就要愛上他堅守的崗位。”這是“夫妻崗”的軍嫂們流傳下來的“愛情格言”。她們從城市來到山區,從女孩變成了“女漢子”,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這個特殊的“家”。

守護戰友墓碑的老兵

因為壹個承諾,王啟榮已經在百色市那坡縣烈士陵園堅守了39年。如今,他年老體弱,行動不便。他依然每天在墓地裏散步,和戰友們談心,彎腰擦拭墓碑。他說:“這麽多年過去了,我還是舍不得戰友。妳壹天不來,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麽。”

王啟榮是壹名經歷過戰爭的老兵。1980因傷退賽。退伍後,帶著對戰友的眷戀和承諾,王啟榮自告奮勇擔負起了守護烈士陵園的責任。

在烈士陵園裏,有952座烈士墓,從過去雜草叢生變得幹凈整潔。王啟榮壹手修路,壹手除草,壹手砌磚,壹手栽花栽樹,壹手為戰友立墓碑。1986年,王啟榮被調到南寧工作,但他始終沒有放過戰友。兩年後,他回到那坡縣烈士陵園,再守陵32年。

逢年過節,王啟榮會認真地為戰友擦拭墓碑,點上壹炷香,倒上壹杯酒,和戰友“聊”壹會兒天...他發現有些烈士的墓碑已經很多年沒有人祭掃了,於是想盡辦法尋找烈士的親人,至今已經幫助9位烈士找到了親人。

江西烈士謝國橋,墓碑上只刻了他的名字,其他信息早已失傳。他的母親馮月娥壹直不知道兒子葬在哪裏,只好在老家為兒子立了壹座紀念碑以示悼念。在王啟榮的幫助和社會各界的愛心接力下,這位83歲的母親從江西壹路趕來,終於在八旬之際找到了兒子的安葬之地。

  • 上一篇:全球火力最猛的步槍,擁有8個彈夾
  • 下一篇:保健專業知識什麽是保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